药材名称:西番莲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玉蕊花(《花镜》),西洋鞠、转心莲(《植物名实图考》),转枝莲(《四川中药志》)。
基源:为西番莲科西番莲属植物西番莲的全草。西番莲属全世界有400余种;我国约18种,2变种(包括引种栽培的种类)。
原植物: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 L.(Passiflora chinensis Hort.ex Mast.),又名时汁果(《植物大辞典》)、(台湾、广西),时汁草(广西)。
历史:西番莲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归属群芳类植物。吴其浚引《南越笔记》谓:“西番莲,其种来自西洋,蔓细如丝,朱色缭绕篱间。花初开如黄白莲,十余出。久之十余出者皆落,其蕊复变而鞠。瓣为莲而蕊为鞠,以莲始而以鞠终,故又名西洋鞠。”考证其描述的形态和绘图,与现在的西番莲相似,仅颜色描述稍有差别。
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茎圆柱形,微有棱角,无毛,略被白粉,具单条卷须生于叶腋。单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3cm,中部有2~4细小腺体;叶片长5~7cm,宽6~8cm,掌状5深裂,中间裂片卵状长圆形,两侧裂片略小,全缘,无毛;托叶较大,肾形,抱茎,疏具波状齿。聚伞花序退化仅存1花,与卷须对生;花大,淡绿色,直径6~8cm;花柄长3~7cm;苞片3,阔卵形,皱缩不平;萼片5,外面淡绿色,内面绿白色,背部顶端具1角状附属器;花瓣5,淡绿色,与萼片近等长;副花冠裂片3轮,丝状,外轮与中轮裂片上部天蓝色,下部紫红色,内轮裂片顶端具1紫红色头状体,下部淡绿色;内花冠裂片流苏状,裂片紫红色,其下有1密腺环,花盘高1~2mm;雄蕊5,花丝分离扁平;子房柄长8~10mm,卵圆形,花柱3,分离,紫红色。肉质浆果卵形至近圆形。花期5~7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2.530页.图8910)
生境与分布:多数栽培,常逸生于湿润山坡密林中。分布江西、广西、四川、云南。原产南美洲,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常有栽培。
生药栽培:宜温暖,耐湿、耐旱,适于土壤疏松。排水性好的微酸性土壤生长。用种子育苗,2~3月或8~10月播种,撒播或条播。播种前用50℃热水浸种24小时后播种,每亩用种量1.5kg,可育苗6~7万株。当幼苗长有8片真叶后出圃定植。亦可枝插育苗,在春季或秋季扦插,剪取0.3~0.6cm粗的一年生侧株,剪成小支,每支有2~3节,保留1~2片叶,带叶斜插;成活后长有5~6片新叶时出圃定植。按行株距各4×3m穴栽,每穴须施腐熟厩肥和过鳞酸钙0.5kg。移栽定植后须立攀援柱,用竹竿引蔓上架。当主蔓长到一定长度时摘心,促使侧蔓两侧生长;当侧蔓长至2m长时再摘心,使蔓布满架面。修剪以轻剪为主。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在依靠昆虫授粉同时,辅以人工授粉。
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性质花和果穗中含焦性儿茶酚、没食子酸、软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肉豆蔻酸、谷甾醇、葡萄糖等。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51。。
药性性味:《四川中药志》:“苦,温。”
效:祛风除湿,散风热,活血止痛,镇静。
主治:风湿骨痛,风热头昏,疝痛,痛经,骨折,失眠症。 ①王殿翔《生药学》:“用于神经痛,失眠症,月经痛及下痢等症,有麻醉及镇静作用。” ②《四川中药志》:“除风清热,止咳化痰。治风热头昏,鼻塞流涕。”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风湿骨痛,疝痛,痛经;外用治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25g。外用:捣烂调酒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风热头痛:西番莲叶、菊花、桑叶、夏枯草、薄荷。各适量煎汤内服。”
参考文章香蕉、甜橙、西番莲复合汁饮料的加工技术果树园艺西番莲的果园管理技术果树园艺同属西番莲的种类介绍观赏园艺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越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西番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越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