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沙蜥:别名,为蜥蜴目、鬣蜥科、沙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阿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土耳其及我国,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霍城地区。栖息于荒漠及半固定沙丘,在稀疏灌丛下挖洞居住。1776年命名,共2个亚种。已被列入我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沙蜥属中体型较大品种,也是中亚地区的典型荒漠蜥种。愤怒、攻击或准备逃跑时,会露出肉红色的“耳”,并不停地扇动,发出“呼呼”的响声来恐吓对方。奔跑速度很快,遇到危险能快速钻入沙丘不见踪影。
科目分类:鬣蜥生存环境:沙漠颜色分类:粉红_褐色居住环境:洞栖较大体型:18cm性情分类:胆小寿命年限:10年适宜温度:30℃±4℃食物饲料:昆虫大耳沙蜥形态特征 >全长11-18cm。尾的腹面基白端黑,但幼蜥呈基橙端黑。头大,宽度大于其长,眼间微凹吻圆宽。鼻孔大,朝向前上方。头部背面的前额鳞较大,眼间和顶鳞次之,眶上鳞小,鳞片常以顶鳞为中心呈环形排列,鳞端突起。嘴角有发达的耳状皮褶,游离缘呈锯齿形。受追击时,常贴向地面不断摆动蜥体,急速挖土,使自身很快地埋进沙内。有时则撑起四肢,高抬前躯,尾尖时卷时松。
大耳沙蜥生活习性 >耳状皮皱具有辅助攻击、捕食的能。
大耳沙蜥饲养方法 >洞道直长,可达70-80cm,但离地表较浅,洞口大,宽30毫米以上,洞的末端不扩大。主要食物包括蚂蚁、蜘蛛、蝗虫、鞘翅目昆虫及其幼虫等。
大耳沙蜥雌雄分辨 >雄蜥在繁殖期于颏下和肩胸部呈粉红色,前肢之间的胸部有一醒目的大黑斑,雌蜥颊下的粉红色不明显。幼蜥胸部的黑斑色浅,大腿后缘和尾的腹面呈现鲜艳的橙黄颜色,性成熟时则橙黄颜色消失,尾的腹面后部黑色。
大耳沙蜥繁殖方式 >卵生,5-6月为繁殖繁殖期,怀卵数多达3-5枚,每年产卵1次,多数为3-4枚,仅少数个体较大的沙蜥偶产5卵的现象。卵壳柔软、半透明的革质。母蜥于7月已产卵完毕,结束繁殖期,幼蜥于8月份孵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耳沙蜥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