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刺背鳄蜥


刺背鳄蜥:别名喙头蜥_新西兰鳄蜥_斑点楔齿蜥,为蜥蜴目、喙头蜥科、喙头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大洋洲新西兰周边诸岛特有物种,栖息于滨海岩岸区,濒临绝灭。同属仅有2种,另一品种:兄弟岛楔齿蜥更为罕见。它还见证了恐龙的大灭绝、哺乳类的兴起,至今它不但奇迹的存活下来,且外型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楔形牙齿的构造得名。

它出现于两亿多年前的三叠纪初期,年代比恐龙类还要早,是喙头类残留下来的唯一代表,也是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人称“活化石”。实际上它与恐龙亲缘更近,应称其喙头龙才更为贴切。

科目分类:蜥蜴生存环境:海岸颜色分类:褐色_绿色居住环境:地栖较大体型:80cm性情分类:温和寿命年限:60年适宜温度:20℃±5℃食物饲料:肉食刺背鳄蜥形态特征 >

全长50-80cm,重可达1kg。有两对发育良好的脚,从颈部向下至背部有鳞状脊。与蜥蜴类不同,它有第三眼睑(即瞬膜),能水平地闭合。两个正常眼睛之间有一松果眼,有感光作用。事实上,楔齿蜥与其近缘拟始蜥(Homeosaurus,或译清龙)差异不大,后者生活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比它晚0.5亿年。

刺背鳄蜥生活习性 >

夜行性。

刺背鳄蜥饲养方法 >

多数栖息在岩石海岸由海鸟凿出的的洞穴中。栖息地气温比较低,因此饲养喙头龙的人工饲养温度较好不要高过25℃。适温13-25℃。幼龙倾向在日间觅食以免夜间被成体猎食。在人工饲养下可以用蟋蟀做为主食。夏天要注意降温,冬天低于15℃时也会进入冬眠状态。以蜥蜴或海鸟的雏鸟或鸟蛋为主食。幼体15-20年才能达到性成熟,繁殖周期长达4年,平均寿命可达60年以上,是爬行类名副其实的超级老寿星。

刺背鳄蜥雌雄分辨 >

雌雄辨别不算太困难,雄龙并不具有半 ,所以不能依泄殖腔来区分,雄性喙头龙最明显的就是背脊上发达的棘刺,和较大的体型。雌龙棘刺较短小。

刺背鳄蜥繁殖方式 >

雌雄繁殖为直接互相接触泄殖孔完成受精。繁殖颇为困难,不过困难的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于其成长速度是爬行类当最慢的,甚至比龟类还慢,幼体长到成熟通常15-20年,雌性平均4年才会繁殖一次,且怀孕期长达8-9个月。产蛋6-10颗,孵化期更长,通常1-1.5年。孵化温度21℃左右,这个温度孵化雌雄各半,20度孵化雌龙多数,而22度孵化雄龙多数。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巍奕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刺背鳄蜥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巍奕;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3874.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