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旱地沙蜥


旱地沙蜥:别名,为蜥蜴目、鬣蜥科、沙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阿富汗、土耳其、伊朗。我国西起新疆西北部塔尔巴哈台山之南的塔城、裕民、额敏-带。栖息于荒漠草原之间的戈壁滩或河边的沙砾地。栖息地的地形平坦而呈微波状起伏,生长着稀疏的篙类、驼绒黎和骆驼蓬等,洞穴较浅,有时利用鼠洞或地面的裂缝而居。1771年命名,共2个亚种。

背部有发达的锥状鳞丛,体色变化极大,颈背部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红斑,四周镶以蓝色边缘。尾部无黑色半环,下面为浅蓝色,雄蜥的尾梢腹面于繁殖季节呈现红色。颈背部有一对橘红色椭圆形斑。腹面黄白色,须下有大理石斑纹,无腋斑。

科目分类:鬣蜥生存环境:沙漠颜色分类:褐色居住环境:洞栖较大体型:11cm性情分类:胆小寿命年限:10年适宜温度:30℃±4℃食物饲料:昆虫旱地沙蜥形态特征 >

全长8-11cm。眼间凹入,吻部宽而圆钝,鼻孔开口其间朝向前方。头部背面的鳞片平坦或稍隆起,以前额、眼间和枕部的鳞片较大,眶上鳞小。尾的背面被有小形棱鳞和锥形鳞丛,腹面基部的鳞片平滑,后部覆有较大的棱鳞。背面灰褐色或灰黑色,有6个清蜥的暗斑和许多小点。颈背部有-对橘红色椭圆形斑,四肢和尾的背面有黑色横纹。

旱地沙蜥生活习性 >

清晨和阴雨日很少外出活动,晴天则比较活跃,不及其他沙蜥敏捷。遇惊时常逃窜至不远处,隐蔽于灌丛下或躲进洞内,高温时也可长时间伏身在阴凉处。雄蜥在繁殖期内的活动较雌体更加频繁,有举尾到背上成环形的习惯,也时常有四肢不停地抓土和摆动身子的表现。

旱地沙蜥饲养方法 >

主要以蚂蚁为食,也吃昆虫(瓢虫、甲虫)及其幼虫。还捕食蝗虫、蜥蛛、尺蠖、螽斯、蝎、蝶、蚊等。

旱地沙蜥雌雄分辨 >

雄蜥的后肢贴体前仲到达眼下部,雌性则只及喉摺的稍前方。

旱地沙蜥繁殖方式 >

卵胎生。卵的孵化期为1个月左右,在此过程中,卵的体积和重量有逐渐增加的现象。雌蜥于5-6月产卵,每次怀卵2-5枚,少数为1-2枚。幼蜥在7月上旬开始孵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峯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旱地沙蜥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峯;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378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