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蓝岩鬣蜥


蓝岩鬣蜥:别名大开曼鬣蜥_开曼岛地面鬣蜥_大开曼岛蓝鬣蜥,为蜥蜴目、美洲鬣蜥科、岩鬣蜥属爬行动物,原产于北美洲开曼群岛特有物种,栖息于20-33℃干燥多岩灌木林区。因遗传的不同,2004年被重新分类为独立的物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极危物种。

来自避税天堂开曼,极其珍稀,寿命可达69年,是蜥蜴中的老寿星。初面会让人感觉凶猛可怖,其实它们性情温顺,也比较聪明。它头顶上有一个光敏器官,被称为颅顶眼,像神话里的二郎神杨戬,这就它神奇的第三只眼。

科目分类:鬣蜥生存环境:山地颜色分类:灰色_蓝色居住环境:地栖较大体型:155cm性情分类:温和寿命年限:69年适宜温度:30℃±8℃食物饲料:植食蓝岩鬣蜥形态特征 >

全长120-155cm,重约14kg。尾与体长基本相等。趾互相紧扣,有利于挖穴及攀树。成年蓝岩鬣蜥一般呈深灰色,配合周边喀斯特地形的岩石颜色。当它们保护地盘发出警示时就会转变为蓝色。雄蜥的蓝色较为明显。它们的脚呈黑色,与身体颜色形成对比。它们的眼睛对颜色非常敏感,甚至可以看见紫外线。

蓝岩鬣蜥生活习性 >

性情比较温和,除繁殖季节,均为独居。在密不透风的热带丛林里,能看见紫外线,意味着它们能迅速找到穿透树冠层的阳光,并通过晒太阳吸收紫外线,从而在体内合成制造维生素D,增加体内器官及骨骼对钙质的吸收和代谢。

蓝岩鬣蜥饲养方法 >

素食主义者,主要采食植物的叶子、花朵与果实,偶尔捕食昆虫幼虫、沿岸蟹类、林中蛞蝓。极端情况下,它们甚至会吃死鸟尸体及真菌等重口味食物。幼体阶段可偶尔喂食昆虫等动物性食饵,随成长而逐渐转变为全素食蜥蜴。野生地接近赤道,阳光一年四季都很强烈,对紫外线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时间也十分长。温度适应能力很强,可忍受10-49℃的气温。

蓝岩鬣蜥雌雄分辨 >

雄蜥较雌蜥大三分之一。成年雄蜥的皮肤呈深灰色至蓝绿色,雌蜥则呈橄榄绿至淡蓝色。雄蜥大腿上有结节可以释放费洛蒙。雌蜥没有结节,背冠不明显。幼蜥呈深褐色或绿色,有一些较深的斑纹。初出生幼蜥的背上,由颈部至臀部的冠上有八道深色的山形斑纹。斑纹随幼蜥1岁大后逐渐消退,变成灰色及奶白色,最终退成蓝色。

蓝岩鬣蜥繁殖方式 >

2-9岁性成熟。一夫多妻,繁殖季节5-6月。受精后约40天产卵,通常在6-7月。卵产在巢穴中,雌性每年产1至22枚卵,雌性会长期看守产卵的窝。卵孵化的时间取决于温度。孵化期65-100天。每天孵化的过程可能需要超过12小时。幼体用下巴尖的“卵齿”切割卵壳出壳。孵化后的幼体是独立生活。巢内温度保持相对恒定在30-33摄氏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静恒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蓝岩鬣蜥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静恒;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362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