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喉矶鸫


白喉矶鸫:别名,为雀形目、鸫科、矶鸫属鸟类,原产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栖于海拔800-1800m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

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故人称山地歌手。叫声告警时发出粗哑叫声,夜晚发出优美而伤感的鸣声。

科目分类:雀形生存环境:丛林颜色分类:褐色_蓝色性情分类:鸣禽较大体型:19cm迁徙类型:候鸟寿命年限:12年适宜温度:20℃±10℃食物饲料:昆虫白喉矶鸫形态特征 >

头体长17-19cm,两性异色。雄鸟蓝色限于头顶、颈背及肩部的闪斑。头侧黑, 多橙栗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除蓝头矶鸫外与所有其他矶鸫的区别在于白色翼纹。与虎斑地鸫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喉白,眼先色浅,耳羽近黑。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黯橘黄。翅黑,而腹栗,各色相衬显著。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白喉矶鸫生活习性 >

冬季结群。

白喉矶鸫饲养方法 >

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主要为甲虫、蝼蛄、鳞翅目幼虫等。

白喉矶鸫雌雄分辨 >

两性异色。雄鸟限于头顶蓝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

白喉矶鸫繁殖方式 >

营巢于大树根茎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巢由松针、草根、草茎、草叶等编成,产卵6-8枚。卵肉色带清晰的棕色斑点或块斑,钝端较密。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喆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喉矶鸫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喆;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277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