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别名红颊鹎_高髻冠_高鸡冠_高冠鸟_黑头公,为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原产于北美洲沿海地区,亚洲南部,包括我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喜马拉雅山至中南半岛以及马来半岛等地。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也见于林缘、路旁、溪边和农田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地带,有时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树上或灌丛中。1758年命名,共9个亚种。
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羽色艳丽、善于鸣叫、食性杂、易于饲养。因可作笼养鸟,而常遭捕猎,种群数量已明显下降,野外成百只的大群已很难见到。
科目分类:雀形生存环境:丛林颜色分类:黑色_灰色性情分类:鸣禽较大体型:21cm迁徙类型:留鸟寿命年限:15年适宜温度:20℃±10℃食物饲料:杂食红耳鹎形态特征 >头体长17-21cm。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较大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 白色尾下覆羽红色。颧纹黑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颊、喉白色,且和颊部白色之间有一黑色细线,从嘴基沿颊部白斑一直延伸到耳羽后侧。尾下覆羽鲜红色或橙红色。红耳鹎的虹膜棕色、褐色、棕红色或深棕色,嘴、脚黑色。善鸣叫,鸣声轻快悦耳,有似“布匹-布匹-布匹”或“威-踢-哇”声音。
红耳鹎生活习性 >为留鸟,性活泼,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常呈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有时也见和红臀鹎、黄臀鹎混群活动。通常一边跳跃活动觅食,一边鸣叫。
红耳鹎饲养方法 >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树、棠李、石楠、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红耳鹎雌雄分辨 >红耳鹎繁殖方式 >繁殖期4-8月,期间甚为活跃,常站在树梢高声鸣叫,或雌雄鸟在树冠与花丛间相互追逐、飞舞和嬉戏。通常营巢于灌丛、竹丛和果树等低矮树上,巢多置于灌木或竹丛枝权间,也见在香蕉林和香蕉叶柄处营巢。巢由细的枯枝、枯草、树叶等材料构成,内垫细的枯草茎、草根、兽毛、鸟羽等柔软材料。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卵粉红色,满布暗红色和淡紫色斑点,尤以钝端较著,常在钝端密集形成一道暗紫红色环带。孵化期12-14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代小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红耳鹎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代小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