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蜻蜓:别名红蜻,为蜻蜓目、蜻科、红蜻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整个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美国也有引进。野生于中、低海拔地区,常栖息沼泽池塘、湖泊、水坑和流速缓慢的溪流。1773年命名,无亚种。台湾最常见的蜻蜓之一。成虫出现于4-12月。捕食蚊子、摇蚊和其他小昆虫,例如苍蝇、蜜蜂、蝴蝶等,幼虫甚至捕食鱼类。常雌雄成群,在水边飞行,交尾后,雌虫产卵于水草中。
颜色艳丽,因全身几乎均为鲜红色而得名。它的美丽被广泛公认,甚至很多歌曲中都能听到它。腹部背面有一微细黑色线条,翅透明,基部有些许橙色。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
科目分类:蜻蜓生存环境:湿地颜色分类:褐色_红色居住环境:两栖较大体型:11cm性情分类:敏捷寿命年限:2年适宜温度:24℃±5℃食物饲料:昆虫猩红蜻蜓形态特征 >全长8-11cm。后翅翅基具褐色斑块,翅痣黄褐色。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
猩红蜻蜓生活习性 >成熟的雄虫藏在水域周围的枝条或草本植物上停栖占据领域。通常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区,比如水坝或沟渠比较多的地方,是因为它的繁殖方式所决定的。它需产卵在水中,卵的孵化、成长都是在水中进行的,且它的捕食一般也都是在水面上进行的。
猩红蜻蜓饲养方法 >蜻蜓幼虫称水虿,蜻蜓的卵在刚孵化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么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
猩红蜻蜓雌雄分辨 >雌虫复眼上褐下灰蓝色,胸部及腹部黄褐色,腹背的黑线特别明显,后翅基具褐斑,翅痣黄褐色,老熟个体体色变为灰褐色。未熟时雄近似雌虫,但可从腹末节的攫握器或尾毛分辨。
猩红蜻蜓繁殖方式 >雄性在性成熟时,把 藏入交合器中。繁殖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雌虫以连续点水的方式产卵,这就是所谓的蜻蜓点水。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铭怡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猩红蜻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铭怡;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