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李世民的帝王之术,李世民的用人之道,驭人之术

曾几何时,有人形象地称管理学为“权力操控的艺术”。若是从人际交往间的利益博弈视角审视,此番描述确实恰如其分。身为唐代贞观时期的首席执行官,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在短短二十载岁月中缔造出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成就了超越百代的丰功伟业,其关键因素之一便在于他掌握了一套精湛无比的管理策略。换句话说,李世民在权力操控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驾驭臣属的帝王之道。

无论是古代的君主,抑或是现今的组织领导者,在这场“权力操控的游戏”中,除了擅长制定一些公开透明的规章制度外,更要懂得运用那些难以言表的“隐秘手段”。这种隐秘手段在古时候被誉为“恩威并重”;以现代语言表述,便是“软硬兼施”;而以日本“经营之圣”松下幸之助的观点来看,则是-慈母的手中紧握着钟馗的利剑!李世民究竟是如何施展他的“慈母之手”,又是怎样挥舞那把“钟馗利剑”的呢?让我们一起探讨李世民如何处理与李靖、尉迟敬德、李绩、房玄龄等杰出臣子的关系,其间的微妙之处,实在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慈母之手”与“钟馗利剑”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春日,名将李靖一战荡平了东突厥,为大唐帝国立下了盖世之功。当胜利的喜讯传来之际,原本满怀壮志准备接受表彰的李靖却突然遭到了严厉的指责。指责他的人正是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温彦博,弹劾的罪名是“(李靖)军队纪律涣散,导致敌国珍宝流失民间”。得知自己遭到弹劾的消息后,李靖犹如从炎炎夏日瞬间跌入寒冬腊月。刚刚燃起的胜利喜悦尚未消散,沉重的忧虑已悄然涌上心头。

"优美的瑰宝遗失在了纷扰的乱阵之中?"李靖一边坚定地挺直脊梁踏入皇宫拜见皇帝,心中反复盘旋着这个令人费解的弹劾理由。不知怎的,温彦博身处朝廷,竟是如何能透过这遥远的距离,亲眼目睹千里之外的将士们争先恐后哄抢敌人珍稀宝物一幕呢?即便他所言属实,但自古以来,出征在外的将士们一旦取得胜利,顺手牵羊带走几件战利品亦是司空见惯之事,何至于如此小题大做?何况,相较于"平定突厥"这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那几件所谓的"虏中奇宝" 实在算不得什么。

李靖无奈地摇头笑叹。此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轻者,仅是一部分士兵公然违背主帅命令,触犯了军法,大不了抓捕几名涉案人员加以惩戒;重则,演变为主帅纵容部属肆意劫掠,从中渔利,从而抹煞了前面所有的辛劳,甚至可能导致主帅身陷囹圄,前途尽毁。闻听此言,李靖不禁心头一震。他无法得知此时此刻,是否有一双翻云覆雨的巨手正潜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等待着自己。

当李靖终于见到太宗李世民时,内心的惶恐已攀升至极点,因为李世民的面庞果真笼罩着一股寒意。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如李靖所预料的那般。李世民依据温彦博奏折中所列举的种种罪状和缘由,毫不留情地痛斥了李靖一番,然而却绝口不提此次战役的赫赫功绩。李靖不敢反驳,更不敢邀功请赏,唯有不断磕头谢罪。

此后的日子里,李靖时常心神不宁,寝食难安,生怕皇帝会以某种借口将其问斩。某日,太宗突然再次传唤他进宫。李靖怀着赴汤蹈火般的决心前往拜见皇帝。谢天谢地,这次皇帝的面色显得温和了许多。李靖听到太宗以一种语重心长的语气对他说道:"昔日隋朝将领史万岁击败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凯旋归朝之后却未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被随意安插罪名予以杀害。

这些往事想必你亦十分了解,然而请毫无担忧,朕绝对不会做出诛杀大臣的恶劣行为。朕已经深思熟虑,决定赦免你的罪责,表彰你的功勋!"听过这番话语,李靖心中感慨万分,连日来的忧虑与恐惧顿时消散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重获新生的喜悦与感激。随后,李世民便颁布诏书,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予绢帛千匹,并赐予食邑(与之前累计)五百户。再过几日,李世民又对李靖表示:"前段时间有人恶意诽谤,说了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朕如今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你千万不可因此而耿耿于怀!"紧接着又赐给绢帛两千匹,任命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在那一刹那,李靖真切地体验到了那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就在几天前,他还在担忧自己是否会像被煮熟的兔子或猎犬一样被弃用,然而现如今,他却接连得到皇帝的赞誉和奖赏,甚至成为了出将入相、地位尊崇的大臣。这种人生际遇的巨动和骤然升降,实在令他感慨万分,难以平静。换句话说,李靖可谓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皇帝的“恩威”——一方面是皇恩浩荡,如同“慈母之手”般温暖而宽广,滋养着世间万物;另一方面则是天威赫赫,犹如“钟馗之剑”般冷酷而锐利,令人心生畏惧!在感激涕零之际,李靖心中不免充满了恐惧,从此以后,他更加谨慎小心,时刻保持警惕。

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贞观九年李靖再次率军出征,大败吐谷浑后,却又再次遭受他人的诬陷,指控他图谋造反时,他便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迅速采取行动,闭门谢客,保持低调。尽管历史记载中显示,唐太宗很快便将那些诬告者绳之以法,证明了李靖的清白无辜,但李靖仍然变得“闭门不出,拒绝接待宾客,即使是亲戚朋友也不能随便拜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实际上也是在李世民恩威并施的“特殊教育”下,一个担心功高震主的臣子在未来可能做出的一种选择。与李靖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尉迟敬德。

贞观六年九月的某一天,李世民在他的诞生地——武(今陕西省武县)的庆善宫设宴款待百官。当时四方蛮夷归顺,天下太平,君臣们自然心情愉悦,于是在宴会上欣赏歌舞表演,畅饮美酒,吟诗作赋,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在杯盏交错、欢声笑语之中,却有一人满脸怒色,此人便是尉迟敬德。自从他步入宴席的那一刻起,尉迟敬德的怒火便熊熊燃烧起来。原来,有一位功绩并不显赫的将领,此时此刻的座位竟然排在他之上,这让尉迟敬德无论如何都无法咽下这口气。他越想越生气,于是借着酒意发作,向那位将领怒吼:“你究竟有什么功劳,座位竟敢排在我之上?”

面对尉迟敬德的怒火,那位将领感到十分害怕,同时也担心会破坏宴会的和谐氛围,因此只能低头沉默,不敢回应。坐在尉迟敬德下方的任城王李道宗见情况不对,立刻上前调解,不断地好言相劝。尉迟敬德却突然怒目圆睁,额头青筋凸起,猛地挥出一记重拳,狠狠地击中了这位亲王的脸颊,李道宗顿时鲜血直流,险些失去一只眼睛。

庆善宫内瞬间凝滞的欢乐气氛犹如噩梦般凝重。百官们惊愕不已,困惑于眼前这出突如其来的剧变。圣明的太宗李世民勃然变色,立即挺身而立,以示严惩之意。原本盛况空前的宴会因此戛然而止。待宴会结束之后,李世民召来了尉迟敬德。此时,尉迟敬德的酒意已经全消,心中充满恐惧,明白即将所闻,无疑将会给他留下终生的苦痛记忆。

果真不出意料,尉迟敬德听到李世民严肃地说道:“朕曾对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的行为深感不满,因此一直希望能与诸位共创辉煌,让我们的后代子孙共享荣华富贵,永续传承。你身为朝廷官员,却屡次触犯国法。朕今日方知,韩信、彭越之所以遭受剁为肉酱的极刑,并非刘邦之过失。国家律法,唯有奖赏与惩罚;非分的恩赐,不能长久存在!你需深刻反思,谨慎行事,以免将来追悔莫及!”

作为臣子,听到皇帝如此直言相告,即使时值深秋,尉迟敬德那天仍然全身冷汗淋漓。正是从那时开始,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勇将,改变了往日的豪爽豁达,变得谨言慎行,处处提防,唯恐越轨半步。

因为他深知,若想保全自身以及家族的荣耀富贵,较佳途径便是学会自我约束,并且要比任何人都更加懂得如何自我克制。虽然尉迟敬德从此以后学会了低调处事,凡事小心谨慎,但李世民始终未忘时刻提醒他。贞观十三年,君臣之间再次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对话。李世民先与尉迟敬德闲谈了一番,然后突然转变话题,问道:“有人指责你意图谋反,此事是否属实?”

尉迟敬德瞬间为之一震,然而他立刻明白过来发生何事——皇帝正在以他特有的方式,向他施加压力呢!“的确,微臣我意图谋反!”尉迟敬德骤然拔高声音,悲痛地表示,“自从跟随皇上南征北讨,历经千辛万苦,今日仅剩一副伤残之躯。如今社稷已稳,想不到皇上竟疑心微臣有谋反之意!”话语刚落,尉迟敬德砰地一声解开衣服,身上一道道深深的箭伤和疤痕犹如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展现在李世民眼前。

面对这位曾陪自己南征北战的忠实将领,李世民略显不自在地注视着他,那些历历在目的伤痕似乎诉说着昔日激战中的辉煌与坚韧,以及君臣间生死相依的深厚情感……李世民的双眼不禁泛起泪光,他温和地对尉迟敬德说道:“爱卿请速速穿回衣物,朕之所以告诉你这些,正是因为深信你的忠诚,你又何必抱怨呢?”作为一位卓越的君主,李世民在施展“恩威术”时,总能巧妙地掌握分寸,既不会过度施恩,亦不会频繁,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李世民无疑是此中高手。经过此次敲打,尉迟敬德变得更加谦逊内敛,而李世民对他的表现也颇为满意,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收回了“大棒”,转而给予了一根令尉迟敬德惊喜不已的“胡萝卜”。某日,依旧是君臣间的交谈,李世民突然提及:“朕有意将女儿许配给爱卿,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尽管这次并非坏消息,而是天大的喜讯,但尉迟敬德的惊讶程度并不亚于之前。

因为那年,尉迟敬德已然五十五岁,而身为太宗皇帝的李世民也仅仅四十三岁,其女儿的年纪自然难以想象。暂且不论皇帝之女身份何等尊贵,令人望尘莫及,仅从年龄差距来看,双方的悬殊实在过大,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这样的恩宠实在太过惊人,尉迟敬德又怎敢轻易接受?幸亏尉迟敬德官场沉浮数载,经验丰富,闻听此言立即跪倒在地,婉拒了皇帝的美意。他说:“微臣的妻子虽出身低微,但与微臣共度贫寒岁月、共同经历风雨已有数十年;微臣虽然学识浅薄,但也知晓古人‘富贵不易妻’的道理,因此迎娶公主之事,实在非微臣所愿。”

贞观二年,太宗皇帝李世民笑容可掬地颔首点头,对此事并未再发表任何言论。这件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实际上,尉迟敬德心里非常清楚,皇上并非真心想要将公主许配给他。之所以会毫无缘由地唱起这出戏码,只不过是为了向他展示自己的信任与恩宠罢了。对于这类事情,千万不可轻易答应,而应当委婉地拒绝。也就是说,皇上的这份厚爱只宜“心领”,断然不可“实受”。

倘若尉迟敬德未能领悟其中深意,真的顺势而为,糊里糊涂地应允下来,那么等待他的恐怕并非是“抱得归”的美好结局,反倒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境地。尉迟敬德自然深谙此理,因此他与太宗皇帝之间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

身为皇帝,需擅长彰显自身的慷慨大方,不妨偶尔给予些许额外的恩赐;作为臣子,则须坚守自己的职责所在,明白何谓“器满则倾,知足常乐”。让我们彼此间的言语都显得更加优美动听,而那些不宜提及之事,则一字不提。许多事情只需点到即止,心中明了即可……或许正是在这种反复的君臣互动中,尉迟敬德的忧患意识愈发强烈。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已届五十九岁的尉迟敬德接连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即所谓的“乞骸骨”),随后便以开府仪同三司的尊贵身份荣休。

然而就在荣休的前一年,尉迟敬德已然开始有意地淡出现实政治舞台,转而投身于神仙道教的研究。据史叔记载,“敬德晚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直至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离世,尉迟敬德基本上都过着远离政治纷争的生活。这一点与李靖晚年闭门不出,谢绝宾客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

与历朝历代那些“功高震主”却未能得到封赏、甚至落得个“兔死狗烹”下场的名将相比,他们无疑应当感到无比庆幸。即使是与同时期的人物进行比较,他们亦远胜于因涉嫌谋反之罪而遭处决的张亮、侯君集等人,显得更为机智聪慧,也更加幸运。

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正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将这种“恩威并施”的帝王权术运用得淋漓尽致,从而牢牢掌握住手中的权力,才得以与众多元勋宿将和睦相处,善始善终,而非如同历代帝王般,在江山稳固、权力巩固后便急不可耐地屠戮大臣,以至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和恶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啊恩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李世民的帝王之术,李世民的用人之道,驭人之术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啊恩;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16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