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长毛风毛菊
名称出处:《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概况基源:为菊科风毛菊属全植物长毛风毛菊的全草。风毛菊属全世界有400余种,我国有300余种。
原植物: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 Hook.f.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密 膜质残叶柄。茎直立,高10~20cm,被长柔毛。基部叶莲座状,叶基部渐狭成具翅的短柄,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6cm,宽2~3cm,顶端稍尖或稍钝,边缘有不明显疏浅齿或全缘,两面被疏长柔毛或仅边缘有睫毛;茎生叶1~3,线状长圆形或线形。头状花序单生茎顶,直径2~3.5cm;总苞卵状钟形,总苞片全部边缘紫色,顶端长渐尖,基部密被长柔毛,外层总苞片卵状披针形,内层线状披针形;全为管状花,紫色。瘦果圆柱形,长3~4mm:冠毛污白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羽毛状。(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 625页.图6663)
生境与分布:生于高山草地。分布于甘肃、青海、湖北、四川、云南、 。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地上部分含9种化合物,计有东莨菪素(Scopoletin)、伞形花内酯(Umlelliferone)、柯伊利素(Chrysoeriol)、牛蒡子甙(Arctin)、木犀草素(Luteolin)、茵芋甙(Skimmin)、木犀草素-7-0-β-D-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side)、紫丁香甙(Syringin)和一种新的倍半木脂素萨斯醇(Saussol)(1)[1],其中紫丁香甙、又名救必应乙素,有止血作用。
参考文献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9;10(11):1090。
药性性味:苦、涩,寒。
效:解热,散瘀,止痛。
主治:外感发热,瘀血疼痛。 ①《我国高等植物图鉴》:“解热,散瘀,止痛。” ②《藏药标准》:“渗湿利尿。用于水肿,腹水,膀胱炎,小便不利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长毛风毛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