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桑螵蛸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蜱蛸(《尔雅》),桑蛸(《吴普本草》),蟭(《尔雅》郭璞注),鸟、冒焦、螵蛸(《广雅》),致神、螳螂子(《别录》),桑上螳螂窠(《伤寒总病论》),赖尿郎(《本草便读》),刀螂子、老鸹苾脐(《河北药材》),螳螂蛋、尿唧唧(《山东中药》),流尿狗(《中药志》),猴儿包(《四川中药志》),螳螂壳(《江苏药材志》)。
基源:为螳螂科刀螂属昆虫大刀螂、南方刀螂及另属拒斧螳螂。药用其干燥卵鞘。
原动物:大刀螂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又名中华刀螂(《我国药用动物志》)。南方刀螂Paratenodera augustipeunis(Saussure),又名素叶螳螂(四川)。拒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e,又名拒斧、天马(《我国药用动物志》)。
形态:大刀螂 体形较大,体长75~90cm。黄褐色或绿色。头三角形,前胸背板,肩部较发达,后部及前肢基部稍宽。前胸细长。前翅革质,前缘带绿色,末端有较明显的褐色翅脉,后翅比前翅稍长,有深浅不等的黑褐色斑点散布其间,足3对,前胸足粗大,镰刀状。中足和后足细长。雌虫腹部特别膨大。
生境与分布:常栖息于草丛和树枝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南方刀螂 体形中等大小,细长,体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头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大而突出。单眼3个。红棕色,呈“品”字形排列。翅淡绿色,黄褐色或浅灰褐色,半透明,前足腿节三角形,两前足基部中央有一显明的桔红色斑块。中足和后足细长。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竹丛及草丛荒地处。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
生药采集: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除去杂质,置蒸笼内蒸死虫卵,晒干或烘干。
鉴别
性状:①团螵蛸(又名软螵蛸):卵鞘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长约2.5~4cm,宽2~3cm,厚1.5~2cm。由多数膜状薄层叠成。表面浅黄褐色,上面隆起带不很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棉状物,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1细小椭圆形的卵,卵呈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或微咸。主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河北、甘肃、辽宁等地。 ②长螵蛸(又名硬螵蛸) 略呈长条形2.5~5cm,宽1~1.5cm,厚约1cm,一端较细。表面灰黄颜色,上面有1带状隆起,带的两侧各有1条暗棕色浅沟及斜向纹理,底面平坦或凹入。质坚而脆。主产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北等地。 ③黑螵蛸 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厚1~1.5cm,表面灰褐色,上面有1带状隆起,内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坚韧。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
均以个体完整,色黄,体轻而带韧性,卵未孵化,无杂质者为佳。
理化:本品2g,加水20ml,煮沸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0.2%茚三酮试液3~4滴,煮5分钟,显蓝色。(检查蛋白质)
加工炮制:炒桑螵蛸:将净桑螵蛸置锅内与麸皮同炒至老黄颜色,取出,筛出麸皮即可。盐炒桑螵蛸:取净桑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10kg桑螵蛸用盐0.5kg,加水适量溶化)。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蛋白质58.5%,脂肪11.95%,糖1.6%,粗纤维20.16%,水分2.81%,Ca0.4%,Fe、胡萝卜素样色素[1]。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六分子结晶水)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Glycoprotein)及脂蛋白(Lipoprotein)[2]。
桑螵蛸中含有氨基酸,总量为0.432%,其中各氨基酸含量为(mg%),天冬氨酸25.23,苏氨酸13.80,丝氨酸29.95,谷氨酸107.50,脯氨酸33.15,甘氨酸11.45,丙氨酸38.77,胱氨酸2.04,缬氨酸67.98,苯丙氨酸8.10,赖氨酸3.00,组氨酸1.52,色氨酸1,73,精氨酸42.86。总磷脂含量0.43%左右,共有7种磷脂成分,以LPC及PC为主[3]。
参考文献[1] 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98。[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73。[3] 中药材 1989;12(8):24。
药性性味:咸、甘,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吴普本草》:“神农:咸。” ③《别录》:“甘。”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肝、肾。”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太阳经。”
效:补肾,固精。
主治: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 ①《本经》:“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②《别录》:“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 ③《药性论》:“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已。” ④《本草衍义》:“治小便白浊。” ⑤《玉楸药解》:“治带浊淋漓,耳痛,喉痹,瘕疝,骨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或膀胱有热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龙骨治泄精。畏旋覆花。” ②《本草经疏》:“凡失精遗溺,火气大盛者少少用之。” ③《本经逢原》:“阴虚多火人误用,反助虚阳,多致溲赤茎痛,强中失精,不可不知。”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海螵蛸,治肾虚遗精早泄,小儿遗尿,小便频数、失禁,白带、崩漏等症。 ②配龙骨,治肾阳虚衰,肾气不固之遗精早泄,遗尿,白浊,小便频数等症。 ③配金樱子,治肾气虚弱,收摄无权之遗精滑泄,小便频数,甚或小便失禁等症。 ④配黄芪,治肾亏气弱,收摄无权之遗精滑泄,遗尿或小便清长、频数等症。 ⑤配益智仁、治尿频,遗尿。 ⑥配覆盆子,治肝肾不足之遗精、尿频,遗尿等症。 ⑦配菟丝子,治下元亏损,腰膝酸软乏力,白带等症。 ⑧配小茴香,治男妇疝瘕作痛。 ⑨配菟丝子、韭菜子,治老人尿频。 ⑩配人参、龟板,治肾亏气虚,不能固摄之较重证候。 ⑾配五味子、龙骨,治肾虚滑精。 ⑿配远志、石菖蒲,治小便频数,心神恍惚,神疲乏力等症。 ⒀配乌贼骨、续断,治妇女带下,腰酸乏力。 ⒁配龙骨、牡蛎,治遗精。 ⒂配补骨脂、枸杞子,治阳痿。 ⒃配益智仁、黄芪、山药,治遗尿、尿频。 ⒄配巴戟天、仙茅、鹿茸,治肾虚阳痿。 ⒅配覆盆子、益智仁、金樱子,治肾阳不足,尿频,遗尿及阳痿,遗精。 ⒆配益智仁、补骨脂、乌药,治下焦虚寒之尿频、遗尿等症。 ⒇配远志、茯神、党参、当归,治小儿夜间遗尿。 (21)配山萸肉、沙苑子、当归、黄芪,治尿频、夜尿或小便失禁。
方选和验方: ①《外台》:“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份。为细末。每服6g,空心用盐汤送下。” ②桑螵蛸散(《本草衍义》)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数,补心气: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醋炙)各30g,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6g。 ③桑螵蛸散(《圣济总录》)治脾肾阳虚气弱,耳鸣,甚则耳聋:桑螵蛸、附子、人参、茯苓、当归各18g,白术、牡丹皮、熟地黄各37g,桂18g,羊肾(去筋膜炙千)1对。上药10味,捣罗为散。每服2g,加至4g,空心温酒下,日3服。 ④桑螵蛸丸(《圣济总录》)治肾阳虚,耳鸣,腰脊强直,小便滑数:桑螵蛸、菖蒲、山茱萸、续断、五味子各37g,磁石60g,山药10g,肉苁蓉、萆薢、沉香、茴香、附子各30g。上药12味,捣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空心服30丸,温酒下。 ⑤桑螵蛸汤(《圣济总录》)治瘾黄,色青,次却色赤,或经下后,头发自落,饮食渐少,吐逆心烦,睡则梦交,气力虚乏,或饮食难消:桑螵蛸(锉炒)、人参、黄芪、白术、赤茯苓37g,炙甘草18g。上药6味,捣粗末,每眼10g,水300ml,加生姜、大枣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⑥《徐氏胎产方》:“治产后遗尿或尿数:桑螵蛸(炙)15g,龙骨30g。为末。每米饮服6g。” ⑦《本草汇言》:“治男妇疝瘕作痛:桑螵蛸30g,小茴香36g。共为末。每服6g,花椒汤调服。” ⑧《经验方》:“治底耳:桑螵蛸1个。慢火炙及8分熟,存性,细研,入麝香0.4g,为末。掺在耳内,每用0.2g。如有脓,先用绵包子拈去,次后掺药末,入在耳内。” ⑨桑螵蛸散(《医学纲目》)治产后小便数及遗尿:桑螵蛸30个(炒),鹿茸(酥炒)、黄芪各90g,牡蛎(煅)、人参、赤石脂、厚朴各90g。上为细末,空心米饮调下6g。 ⑩加减桑螵蛸散(《张氏医通》)治阳虚气弱,小便频数及遗溺:桑螵蛸(酥炙)30个,鹿茸(酥炙)1对,黄芪(蜜酒炙)90g,麦门冬(去心)75g,五味子15g,补骨脂(盐酒炒)、人参、杜仲(盐酒炒)各9g。上为细末。每服9g,空腹羊肾煎汤调下,并用红酒细嚼羊肾;或羊肾煎汤泛为丸,每服9g,空腹温酒送下。 ⑾沈氏固胞汤(《杂病源流犀烛》)治产后小便不禁或脬损:桑螵蛸(酒炒)、升麻、全当归(酒炒)、茯神、茺蔚子各6g,黄芪15g,沙苑子、山茱萸各9g,白芍药4.5g。先用小羊肚1个洗净煎汤,代水煎药服用。 ⑿《本草述钩元》:“治小便不通:桑螵蛸(炙黄)30粒,黄芩60g。水煎,分2服。” ⒀《本草述钩元》:“治咽喉肿塞:桑螵蛸30g(烧炭),马勃15g。研匀,蜜丸梧子大,煎犀角汤,每下3~5丸。” ⒁枕中丸(《医心方》)治肾气衰,腰背痛,两胫酸疼,小便多沥,失精自出,囊下湿痒:石斛、巴戟天、桑螵蛸、杜仲各等份。上药4味,合捣下筛,和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酒服10丸,日2服。 ⒂黄芪散(《太平圣惠方》)治肾消,心神烦闷,小便白浊:黄芪、麦门冬、熟地黄、天花粉、桑螵蛸、茯神、泽泻、龙骨、白石脂各30g,炙甘草1g。上药10味,捣筛为散。每服12g,加生姜0.15g,大枣3枚,水煎服。 ⒃韭子丸(《圣济总录》)治肾虚,精气不固,虚烦健忘:韭子、巴戟、桑螵蛸、牛膝、菟丝子、煅牡蛎、熟地黄各30g,干姜(炮)15g。捣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盐汤下。 ⒄七圣丸(《圣济总录》)治虚劳,下元虚冷,小便白浊,精滑不禁:炒蚕娥、牛膝、龙骨、白石脂、桑螵蛸各15g,苁蓉、山药各7.5g。上药7味,捣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温酒下。 ⒅桑螵蛸丸(内蒙古中医药 1987;(1))治遗尿症:桑螵蛸(盐炒)、补骨脂(盐炒)、肉桂、金樱子、覆盆子、石菖蒲、龙骨。小便频数,加益智仁、乌药;下元冷甚者,加制附子;脾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用量酌情。或水煎或制蜜丸。 ⒆《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遗尿:桑螵蛸、益智仁各6g。水煎服。” ⒇桑螵蛸散(黑龙江中医药 1990;(1))治小儿尿频:桑螵蛸15g,益智仁15g,黄芪10g,山药10g。烘干研末,冲服或吞服,1日2次,1次服3g;或服汤剂。 (21)《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老人尿频:桑螵蛸、菟丝子各15g,韭菜子6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产书方》:“治妊娠小便数不禁:桑螵蛸12枚。捣为散。分作2服,米饮下。” ②《产书方》:“治小便不通及胞转:桑螵蛸捣末,米饮服9g,日三。” ③《经验良方》:“治咽喉骨鲠:桑螵蛸,醋煎呷之。” ④《世医得效方》:“治小儿软疖:桑螵蛸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 ⑤《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各种疔疮:桑螵蛸10只,用新瓦焙焦研末,调茶油擦疔上。” ⑥《新编偏方秘方汇海》:“治内痔及出血:桑螵蛸15g。烧灰研末,调茶油涂患处。”
医药家论述①张璐《本经逢原》:“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②中医杂志 1988;(3):“《本经》所列桑螵蛸主治病症均非收涩药物所适应,尤其五淋与小便不利亦能使用收涩之药欤?依愚之见,本品应属一个补益强壮药,其特性是兴奋而不升阳助火,补益而不腻膈壅痰,有调整多种脏器能失调之。其通五淋、利小便水道之机理,是益肾而助气化之结果。至于治遗精、遗尿和止带下,亦并非其收涩之,而是因为各有关脏器之机能得到调整,能得到恢复,而各有关疾病也就自然而愈。”
参考文章桑螵蛸的药用效是如何发现的?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蕴和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桑螵蛸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蕴和;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