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卷丝苦苣苔

药材名称:卷丝苦苣苔

名称出处:《 常用中草药》

概况

异名:渣加哈梧(藏名)。

基源:为苦苣苔科珊瑚苣苔属植物卷丝苣苔的全草。全世界约11种;我国约有9种、5变种,其中药用的4种。

原植物:卷丝苣苔Corallodiscus kingianus(Craib)Burtt(Didissardra kingiana Craib)

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而粗。叶全部基生,莲座状,具柄;叶片革质,菱状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稀卵圆形,长2~9cm,宽1.4~3cm,顶端锐尖,稀钝,基部楔形,边缘向上面稍卷曲,具不整齐细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无毛,平展,稀稍具皱褶,下面密被锈色毡状绵毛,侧脉每边4~5条,上面微凹,下面隆起;叶柄宽,扁平,长0~4.5cm,宽2~6mm,被锈色绵毛。聚伞花序2~3分枝,2~6条,每花序具7~20、花;花序梗长6.5~17cm,与花梗及花萼密被锈色绵毛,果时部份脱落;苞片不存在;花梗长6~10mm。花萼钟状,5裂达近基部至中部,裂片长圆形,长2~3mm,宽约0.6mm,内面无毛,具5脉。花冠筒状,淡紫色,紫蓝色,长15~16mm,外面无毛,内面下唇一侧具淡褐色髯毛和两条深褐色斑纹;筒长8~12mm,直径3~4mm;上唇2裂,裂片半圆形,长约1mm,顶端圆形,有时微凹,下唇3裂,裂片卵圆形或近圆形,长4~5mm,宽约4mm。雄蕊4,上雄蕊长约3mm,着生于距花冠基部约3mm处,下雄蕊长约6mm,着生于距花冠基部3.5mm处,花丝无毛,有时卷曲,花药长圆形,长约0.5mm,药室汇合,基部极叉开;退化雄蕊长约1.5mm,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2mm处。花盘高0.7mm。雌蕊无毛,子房长圆形,长约3mm,花柱比子房长,约6mm,柱头头状,微凹。蒴果长圆形,长约2cm。花期6~8月。(图见《我国植物志》.64卷.1分册.图版60.1-3)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下石上,海拔2800~4600m。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青海(囊谦)、 。锡金、不丹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7~8月采收。

药性

性味:甘、苦,寒。

效:清热解毒,强肾,止血。

主治:食物中毒,热性腹泻,阳痿早泄,月经失调,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常用中草药》:“解野菜、肉类及乌头中毒:卷丝苦苣苔3~6g,煎汤内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元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卷丝苦苣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元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2018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