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介绍

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代,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实行了很多措施,在很多措施中,比较独特的制度是“子立母死”制度。后宫女子生下的儿子被选为下一个统治者,为了避免后宫女子以自己的地位掌握朝政,必须杀害被选中的继承人的母亲。表面上,这种制度确实扼杀了太后介入朝政的隐患,但也严重影响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引起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北魏建立时,人们的思想又受到母权社会时期的影响,加上人的本性对母亲有一种依赖,所以北魏都比较重视孝顺,加上继承的统治者都从皇室出来,皇室的子孙很难享受父亲的爱,从他们出生以来得到了更多的还是自己的母亲的爱,所以他们对母亲的感情都很深。
拓跋珪制定了“子立母死”制度后,被这个制度迫害的是拓跋嗣的母亲刘贵人。当时,拓珪跋扈选择了后继者的时候,他选择了拓跋嗣。根据《魏书・道武七王列传》,拓跋珪对拓跋嗣说:“从前的汉武帝立下他的儿子杀了母亲,使妇女不成为国政,使外家混乱。为了汝当继统,我与汉武相距甚远,成了长久的计。”。但是拓跋嗣对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因为不想因为自己成为支配者而让母亲死,拓跋嗣悄悄地逃走了。在较高统治者权力和利益的巨大诱惑下,拓跋嗣都选择了救自己母亲不择统治者的位置,这样可以看到当时北魏皇室中的亲情更让他们珍惜了。

拓跋嗣逃走后,拓跋珪需要选择新的继承人,选择当时的次子清河王拓跋绍,根据“子立母死”的制度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也需要被同样的刺杀。在许多历史资料的记录中,拓跋本人非常阴险,是个喜欢强夺的人,但是对他的母亲非常尊敬。拓跋知道了珪要杀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带着自己的亲信偷偷潜入宫中,杀害了拓跋珪,自己登上了皇位。
拓跋嗣在听到拓跋绍杀死拓跋珪,自己登上皇位的消息后,与城中的自己的亲信合作,合力发动兵变,打败拓跋绍,平定拓跋绍的叛乱,拓跋嗣据此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北魏历史上的魏明帝。“子立母死”制度的制定给拓跋珪自己带来了如此严重的结果,我相信拓跋珪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也会因此而牺牲。拓跋珪去世的是三十九岁,次子拓跋绍去世的是十六岁,所以“子立母死”制度最初的被害者是皇室的父子。
很多年轻的王后丧命了
拓珪跋虽然在“子立母死”制度中丧命,但因为这个制度一直在北魏实行,所以在北魏的历史上,有很多后宫妃因为这个制度而丧命,例如太宗明前皇帝拓跋嗣的母景穆皇后刘氏、世祖拓跋的母亲明密皇后杜氏、恭宗太武敬哀皇后贺氏等她们是“子立母死”制度的受害者。在北魏的历史上,只有统治末期的之后一次太后才能幸免,此时的北魏也到了历史的之后一个尽头。
北魏后期皇室的子孙严重减少
封建男权社会时期,皇帝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妃子下有很多美女,她们年轻时可以以自己的美貌得到皇帝的宠爱,但在年老色衰时,得到的荣华可以依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所谓的“母亲依赖孩子高”。所以我国古代社会皇室的子孙一般都很多。如果自己出生的儿子能登上皇位,自己就可以太后,成为天下地位较高的女性,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除了在后宫王妃之间进行斗争、争宠外,还想让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
但是,在北魏时代指定了“子立母死”制度之后,北魏的皇室子孙数开始减少,到了后期就更少了。根据《魏书・皇后列传》记载,当时的后宫妃“不想生下诸王、姬,不想生下太子”。因为出生的儿子成为太子后,不仅不能以儿子的尊贵地位享受荣华,也会丧命。所以在中后宫中,很多王后都采取多种方法,积极渴望生皇子的少,这样使北魏皇室的血脉一度枯竭,“子立母死”制度下的弊端也充分显现。
统治者的奶妈和保姆介入政治
拓跋珪制定的“子立母死”制度的本意是为了保证皇权的支配,不让外戚手中落下大权,必须打击母族的主要势力。但是,拓跋珪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因为继承人的年龄比较小,所以无视了需要抚养奶妈和家政妇这一点。在长期的抚养过程中,由于继承人年龄小,容易对自己的奶妈和保姆产生审查后的感情和依赖。继承人登上皇位后,也给奶妈和保姆以很高的地位。她们原本出身低微,没有参加朝政的机会,但由于与皇帝的深厚感情,也有参加朝政的机会。这为后来介入朝廷政治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915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