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绘画一开始并没有晕染,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装饰红点。直到两汉时期,人物脸上的两颊才被染红,表现了脸部的颜色,但立体感并不强烈。西域佛教壁画人物,朱红色模糊全身,低处深暗,高处浅明,鼻梁涂以白粉,埃尔隆起和明亮。这个印度传来的凹凸法,一到西域就完全改变了,出现了受光的晕染。
到了敦煌又有所改善,并与民族传统的模糊融合,逐渐表现人物的面部色彩,又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新模糊方法,直至唐朝极盛。正如在画史上评价吴进子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经商活动”,“道子的画似乎是塑然的”。所以段成式称赞吴进子的画“风云逗人笑,鬼神脱墙”。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无处不在。这种新的模糊方法将不断发展和完善壁画的写实风格。
敦煌壁画由于深受我国绘画风格的影响,在壁画中对线条的运用占有重要地位。线条是绘画中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表现形式,简单的线条可以描绘出完整的形象,对造型的形成尤为重要。敦煌壁画吸收了传统我国的审美价值,以飘逸的雍容为造型创作的主要风格,通过线条的简单绘制在静态绘画中展现动态美,由于动静和谐,敦煌壁画在具有艺术感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生命感。
敦煌壁画在色彩上融合了西方的表现艺术。与我国水墨画不同,它也是唐朝以前盛行的绘画风格,敦煌壁画在色彩运用上更加丰富,通过色彩模糊更深刻地描绘人物造型。通过工业重笔的勾画、涂抹、模糊,在简单的人物造型上增添层次感和模糊感,符合佛教文化中宗教所具有的神秘色彩,帮助敦煌壁画形成独特的艺术生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敦煌壁画晕染法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8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