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建筑陶器的烧制和使用是从商代初期开始的,最初的建筑陶器是陶管。西周初期,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也得到了革新。秦始皇统一了我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有了飞跃性的进步。所以秦汉时代的陶瓷业的生产规模、烧制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过去的哪个时代。秦汉时代的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图砖和各种花纹的瓦当,被称为“秦砖汉瓦”。
在秦都咸阳宫殿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风翔等地发现了很多秦代图像砖块和铺青砖块,除了铺青砖块是素面之外,很多砖块表面都装饰有太阳纹、米格纹、小方格纹、平行线纹等。作为一种长方形的空心砖,人们会踏足、在墙面上堆积起来,模仿砖面和几何图案,用阴线刻上龙纹、凤纹,也会有射击、宴客等场景。
最起不来的是秦代长城的建设工程《史记·蒙恬传》中写道,“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将三万众,北追戎狄,收河南,筑起万里长城,因地形险阻,在临高的山峦和险峻的山峰前端修筑雄伟雄伟的山河万里长城,其工程宏伟多砖,举世无双。
空心砖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劳动人民的创造,被用作宫殿、官署、陵园建筑。到了西汉时期,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砖面的花纹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洁,形象生动,线条有力。不仅作为建筑材料,还多用于建造图像砖墓。
这种空心图像砖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图像内容十分丰富,有门建筑、各种人物、乐舞、车马、狩猎、驯鹿、刺刺、鸟兽、神话故事等40多种。这些富有艺术价值的陶质工艺品为研究汉代社会风貌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到了东汉初期,图像空心砖的应用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四川一带,从中原地区的空心图像砖墓到东汉后期被小砖块取代,但四川延续了蜀汉时代。这个时期的图像砖块的内容更丰富。有反映各种生产活动的播种、收割、捣米、酿造、盐井、勘探、桑园等。有描写社会风俗的集市、宴会、游戏、舞蹈、杂技、贵族的家庭生活等。还有,坐车移动,还有阙观和神话故事等。这些图片砖是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现实写照,对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艺术具有重大价值。
建筑瓦片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制作方法是先用泥条盘构筑像陶管一样的圆柱形空白,再对半切断,变成两个半圆形的简瓦,三等分切断就成板瓦。瓦制空白后,在简瓦的前端按上园形或半圆形的瓦当。这种简瓦和板瓦的烧造起源于西方周期,大量出土于陕西扶风、歧山一带的西周宫建筑遗迹,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用陶上的伟大创造,开创了瓦顶房屋建筑的先河。
瓦当是筒瓦的头,主要保护屋檐,起到不被风雨侵蚀的作用。同时,装饰效果丰富,使建筑更加绚丽多彩。瓦当有着强烈的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
秦代的瓦当,大部分都是圆形带的花纹,纹饰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云纹三种。动物纹有奔鹿、立鸟、豹纹、昆虫等。植物纹有叶纹、莲瓣纹、葵花纹。云纹瓦本图案结构基本上在边轮范围内,用弦纹将瓦片分成正次两次,在外圆4等分内填入各种云纹,内圈装饰方纹、网纹、点纹、四叶纹或树叶纹等。这种云纹瓦沿用汉代,汉代的纹路比秦代稍粗。秦瓦当的文字很少。
汉代瓦当纹样更精巧,画面仪容生动,王莽时期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形神兼备、姿态雄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汉代瓦当除了常见的云纹瓦当之外,还有大量的文字瓦当,大多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和愿望。例如,“干秋万岁”、“汉并天下”、“万寿无疆”、“长乐未央”、“大吉先生富贵宜侯王”等。这些文字是瓦本,字体有小篆、鸟虫篆、隶书、真书等,布局疏密精致,章法繁茂,朴素浓厚,表现出独特的我国文字之美。
秦汉瓦片的断代和分期:从秦朝到西汉初期,是一种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制造方法是先从瓦筒横穿一半,然后纵向切成瓦筒。半瓦当儿从中央劈开了瓦管。因此,瓦的背面留有明显的切痕。到了西汉中期,瓦片的制法一度采用范成,瓦筒只造半筒,瓦片的背上没有刀砍的痕迹。另外,秦代有花纹的圆形瓦当,中央没有大的圆柱,汉代一定有圆柱。秦瓦当边窄,用手捏,宽度窄不均匀,汉瓦边轮整齐。秦瓦面积不大,汉瓦面积小的也比秦瓦稍大。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秦砖汉瓦的来历和发展历史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8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