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临高人偶戏的起源和传承价值

临高人偶戏是海南省的一种民间艺术。它由民间流行的祭祀佛像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又称佛子戏。它的表演特点是舞台上没有幕布,演员在舞台上假扮木偶,人和木偶在舞台上共同扮演角色,弥补了木偶缺乏情感的不足。与人类表演。人偶戏以当地民歌为主声,优美动听。
临高人偶戏是我国海南独有、世界罕见的戏目。临高话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及周边海口市、澄迈市、儋州市等讲临高话的市县的临高话,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录》公布,临高县文化馆获得“临高人偶戏”保护单位资格。
起源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起源于南宋末年。临高先民拜神拜佛驱鬼辟邪时,都使用人形的棍头木偶。据光绪十七年续传的《临皋县志》记载:“信神者甚多,不信医药。每逢佳节,肩上置端木塑像,巫女巫术。”唱歌。然后像戏剧一样回答。”后经艺人改造,搬迁。在舞台上,最迟在清代康熙年间形成。

临高县八十岁的老艺人陈和成捐赠了1979年征集的七代老娃娃10个,其​​中4个头上刻有“康熙”年号的标志。康熙年间,有吴四隆、曹大洛、王相发、刘彩凤等30个傀儡社。
表演特点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木偶的表演弥补了木偶情感的不足。一般人偶戏演出时,舞台四周布满布,观众只见木偶,看不到演员。
在临高人偶戏中,木偶齐心协力,舞台不设幕布,演员用自己的情绪来弥补木偶表情的不足。人偶戏,从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人偶戏界不可多得的戏目。
以当地民歌《阿罗哈》和道家曲调《浪谈》为主唱,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962年戏剧田汉到临高县视察工作。看过人偶戏的演出后,他称赞人偶戏是“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人偶戏有许多古老的传统剧目,也有解放后创作的历史剧目和现代剧目。
传承价值
1981年至1993年,临高人偶戏两度在北京演出,均受到好评,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音乐奖。其中《花仙子》被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并被《人民日报》、《国家画报》、《我国木偶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人偶戏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具有群众基础深厚、世代传承的特点。但受流行流行歌舞的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无人的濒危境地,亟待挽救和保护。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临高人偶戏的起源和传承价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913.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