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吴川木偶戏历史和荣誉介绍

广东省湛江市吴川木偶戏,又称木偶戏、鬼戏、鬼戏。吴川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演技精湛,风格独特,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
历史
木偶戏起源于汉代。至于木偶戏是什么时候引入吴川的,众说纷纭。据说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万历年间(1570-1620年),闽南商船到沿海港口吴川经商,运载袋傀儡(又称手指傀儡)。光绪《武川县志》载:“明万历年间,闽广商船云集,周边黄埔、美禄商业兴盛,元宵佳节,中秋节、重阳节或各种节日,灯火通明,神仙表演……”。
相传当时的演出是木偶戏。然后,为了适应观众对长时间演出的喜好,将木偶熟练地用竹身装上,手工制作的竹子,将相同的偶像放在表演区的木架上,这样操作起来既舒服又舒服。这个节目很灵活,演变成一个小型的单人木偶戏。一大堆箱子满地跑,表演节目,伴唱唱歌,敲锣打鼓,练武术,一个人完成,太棒了。
清初,木偶艺人认为小木偶有局限性,于是将头部放大,修改为两人操作,表演艺术也有所改进,很受群众欢迎。
清嘉道年间,为满足群众欣赏需要,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将傀儡面具分门别类,表演操作分角色,演员各有专长。并配有服装、道具、布景乐队等。
此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木偶班。同时,演出制度逐步完善,演出日程也进入成熟期。晚清木偶艺人苦心探索,将木偶变成活眼、活嘴、活脖子,有的将其装在夸张的流血、斩等。演员在木偶上操纵竹干、竹子和活动器官,造型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木偶艺术家。

荣誉
1920年代和1930年代,木偶艺术比较兴盛。首先,木偶戏价格低廉,适合农村的经济条件。二是木偶戏以当地语言演唱、表演,歌词以对话方式发音,便于群众理解,亲切有趣。
我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的领导下,吴川木偶戏脱胎换骨,逐步发展壮大。 1951年,手偶剧协会成立; 1953年组织木偶剧团参加首届广东民间艺术节; 1955年,木偶艺术家郑寿山被选中参加北京木偶戏。 1960年,郑寿山等人被选中参加罗马尼亚国际木偶节。
代表
早期的木偶艺术家陈茂生、林茂葵等公司非常有名。 1960年代以后,由龙兴军、李明星、李美妍、李秋华、邓华普、柯耀德、李刚组成的傀儡连队深受群众欢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立了吴川木偶艺术家协会,培养了一批新成员,推动了木偶戏界的发展。今天有超过90家流行的专业木偶剧团,其中小班24家,中班62家,大班6家。
全市从事木偶戏的艺人357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一半农业和一半艺术。黄坡尾有一个木偶剧团的转播站。他们在农村的私人场地演出,参演了《八才》、《薛仁贵东征》等多部剧目。 、《薛定山西征》、《岳家将军》和《杨家将军》、《双枪陆文龙》、《刘备的婚礼》、《刘金杀四门》 “ 等等。
小木偶团是一个人的木偶戏,一个人从头到尾表演一个节目,唱歌、做、演、打:设备简单,可以扛重物,方桌,拿着马镫,演员坐在舞台上操纵活动来表演。中级木偶团一般由两三个人组成,其中一人执板,敲锣打钹,唱歌。
20人左右的大型木偶剧团,是粤剧木偶剧团,唱歌、演戏、演戏、打斗、花样都是按照粤剧剧本进行的。舞者也唱,也有特别的人唱,形式栩栩如生,表演生动。灯光、舞台设计、音乐伴奏,已成为全球艺术的统一体。
特色
吴川木偶公司遍布全市各个乡镇。由于吴川方言不同,比较复杂,所以各地中小阶级的木偶戏也不尽相同。比如舞阳、黄坡、中山、真文等地的方言就是吴川的正统方言。长旗地区与化州相邻,口语与周话相近,诵经与周口音相近,如千水、澜石、琴巴。当城市毗邻高州茂名时,木偶团的歌声与高州茂名相似。
吴川木偶戏的歌词与当地民歌有关。吸收了民歌的精华,歌词通俗化。它是一种通俗、流畅、有特色的文学形式。歌词多以七字句式为主,对平底和平底都十分讲究。四个句子用作咏叹调。第一句结尾是上平或七声,第二句是平声,第三句是七声,第四句是平声。
通常第一句的之后一个词(一个或三个句子)不会拉重音,而下一个句子的之后一个词(两个或四个句子)控制重音。诗歌或叙事有时穿插在歌曲中。中小阶级木偶戏的演唱全是乡音清唱,没有乐器伴奏。通常是唱段、内容或问答,有时是四句,有时是八句,但大班木偶戏是按粤剧剧本进行的,有器乐和锣鼓伴奏。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吴川木偶戏历史和荣誉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90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