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和戏剧特色

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木偶戏,是福建省晋江市地方传统戏剧。指泉州地区掌上的布袋木偶戏,以全腔演唱,不同于唱北方旋律的漳州北派布袋木偶戏。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晋江棕榈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获得“晋江包袋木偶表演”资质。
历史
南派布袋木偶戏盛行于闽南地区,其渊源可追溯至晋代《附记》、五朝《华书》、南宋《司墨元日》等史料。 .明中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木偶戏兴起和发展的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纪事》都说布袋木偶戏起源于嘉靖年间明朝的。

清代中期,布袋木偶戏蓬勃发展,并传至晋江等地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差等著名艺人。清末民初,全徐县域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伪军,如同治、闽南“五虎军”。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木偶剧团几乎遍布全县。但建国前,由于经济不景气,全徐县的木偶剧社处境艰难。
新我国成立后,南方布袋木偶戏重获新生。 1950年代,晋江等县出土记录了200多件布袋和音乐卡片。新时代以来,南派布袋木偶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载体是晋江市木偶剧团。成立50多年来,曾多次在北京演出。参加话剧比赛和国际木偶节,获省、国家级奖项。剧目《白龙公主》、《长虹五里路》获文化部奖、第九届文华奖。
戏剧特色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木偶戏对表演艺术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各个行业的基本都非常好,比如牛角基本动作24步,弹脚基本手指40步;这与风扇相同。 ,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
在一个缝纫程序中,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做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之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所有南方木偶演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充分掌握各行业演出节目的基本。
晋江包木偶剧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丹戏、武侠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节选戏等,其中不少是代代相传的传统戏曲,有的为《玉真行》,其他剧目都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南派布袋木偶戏在各类剧目中技艺精湛,其中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文艺剧,尤其是公子、小姑娘、男女丑角的表演,深受大众喜爱。 .和专家。家庭技能。​
晋江包布袋木偶戏的音乐是南管乐系,其中包括木偶的木偶旋律,更多的是梨园戏的音乐,有近百首传统唱腔,舞台音乐大多以十-音调符号。音乐的音色清脆优雅,悦耳动听。乐器有唢呐、三峡、二峡,有时也有琵琶、东箫。打击乐以独特的南鼓(压脚鼓)、钲锣、草锣为主,还有通鼓、花鼓、大锣、小锣、响盏等。
此外,南派布袋木偶戏的服饰和道具也有特定的风格,早期布袋木偶戏所使用的服饰都有固定的加工点,比如江加定的木偶头、安鲍的服装、凤冕斋的金魁头戴、阿林的刀抡剑戟等。
现状
南派布袋木偶戏具有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的特点。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致的角色分工、形神兼备的木偶头雕、精湛的表演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深受观众喜爱。但是,由于当前商品经济的影响,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不断受到影响,如果不加以保护,将面临灭绝的危机。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历史和戏剧特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90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