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青神竹编的历史和发展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从氏故里》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活动。那时,青神的祖先就开始用竹编木桩来养蚕,编织竹制工具以维持生命。
据《青神县志》记载,唐文宗太和年间,荣县人张武率领百余户人家在青神筑竹篓堵红花堰,挖山开渠。并引水灌溉农田。竹篾(片)编篦晒物、织盘养蚕、编筐盛物、织扇降温等用途广泛普及,竹制品市场已初具规模。
宋朝时,苏东坡在中研院读书时,曾用竹扇驱蚊,呼吸新鲜空气。民间传说:苏东坡在中岩与清神才皇后傅氏相恋后,王府见东坡在中岩山读书,在山上被蚊虫叮咬起水泡。他买了一把更精美的宫扇,作为“情物”送给了东坡。
消息传出后,能工巧匠开始学习如何编织宫扇,被称为“东坡宫扇”,青神扇从此名声大噪。受欢迎的竹制品也有所增加,形成了生活和制造竹制品的市场
明朝时,青神男禹承勋考进进士,获翰林院官衔(号称禹翰林)。他到北京时用的竹书柜和饭盒,都是用非常细的竹丝制成的,款式非常漂亮,现收藏于“我国竹博物馆”。
清光绪年间,青神竹编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当时编纂的《官番》颇为精美,被列为朝廷贡品。现收藏于沉阳故宫博物院。随着养蚕业的快速发展,青神成为当时的“西南第二大丝绸城”。竹席、木桩、后篓、丝筛等已形成竹制品的巨大市场。

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可以在扇面上编织花卉和文字。尤其是抗战时期,该县的进步人士还组织了数十名技艺精湛的竹匠,用细竹线编织了笠帽,边上写着“抗战到底”字样,以示慰藉。抗日士兵。新我国成立后,青神竹编水平有了新的发展。除了保持传统制造和日常用品外,还编织了一系列工艺水平高的新手工制品,如1960年代大量生产的圆边薄竹扇。 “党万岁”和“世界名山”。
1960年代,青神平竹编织老手胡志海先生开创了“坐标编织法”。编织图案真实,艺术效果好,是竹编史上的一大进步。从此,名家字画开始走上竹屏风。但是,这种方法的内容仅限于简单的人物或龙、凤、马等一些风格化的模型。为了满足艺术爱好者对竹编、艺术的较高要求。
1980年代,青神“竹编学者”苦潮开创了“花样织法”。这种方法比坐标法进步了一大步,是目前较先进的竹编技术。这种方法编织适用范围广,编织速度快,灵活性大。各种书画作品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细细的竹丝表现出来。尤其是编织人物、花鸟、虫鱼、自然风景,可以达到逼真生动的效果,每厘米可达22根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青神竹编的历史和发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89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