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木偶戏古称兴化傀儡戏,俗称“柴头仔戏”,是我国古代木偶戏之一。莆仙木偶戏在莆田市及其兴化方言区都有演出,由于其历史比莆仙戏还要久远,故称莆仙戏“戏兄”。 2010年11月25日,木偶戏入选《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莆仙木偶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时,便与大众的宗教信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城乡,寺庙、庙宇、宫殿、庙宇因信仰而产生了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一切祭祀、节日和民俗活动都必须用人偶来做,主要是因为人员少、低.成本低,体积小,方便,既热闹又实惠,娱乐神明和人,深受群众欢迎,因此不断发展和繁荣。因此,木偶艺术的历史肯定比莆仙戏的历史要早,木偶戏至今仍被称为“戏兄”。
木偶戏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深受莆仙人民的喜爱。自从晚唐中原战乱以来,为了“避乱”,许多人迁往福建和浦东,十个移民家庭中有九个来自河南。其中不乏傀儡师,入浦后受到富豪贵族和平民百姓的款待。他们以表演艺术为生,从而保留了古代中原的音韵、遗产和风俗习惯。
十二世纪中叶,百戏木偶戏和南戏在兴化军中盛行。莆田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诗:“孩子们不仅在嘲笑他们,甚至在傀儡旁边。方祖高正在谈论傀儡,突然在大田中看到傀儡。严哪里去了……上棚子,他在棚子底下少了多少忧愁?”巨大的机会是显而易见的!
明清时期,莆田秀玉、黄石、华亭、仙游帮头等木偶剧团颇有名气。 1950年代初期,莆田县各有一个专业木偶剧团,民间有40多个班,莆田县还参加了晋江特区的演出。 1979年,仙游嘎维谦甚至带着娃娃在福州演出了将近一个月。清末民初,莆仙木偶戏还远赴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演出,深受外籍人士的欢迎和好评。
仙人偶剧团发展迅速,台上有女艺人换线表演,还配备了录音机、音箱等。
莆仙木偶戏可分为三类:
一是尊戏,即《目连戏》,成为拯救亡灵的民间表演。
二是《愿戏》,是莆仙人为报答神明而表演的“谢”戏。 《鲁鲁戏》是担心孩子患天花、麻疹等灾难的家长所表演的木偶戏。该剧还高度赞扬了民间神祇陈景谷驱魔救众的事迹。 “北斗戏”是莆田人在孩子满月或生病后,邀请木偶剧团违背誓言表演的节目。
三是《散戏》,是除宗教、法律剧外的普通节日演出。它的主要目的是报答上帝和娱乐人们。这种戏剧性的宗教祭祀活动的出现,是我国木偶戏和人间戏出现的最早例子。
莆田木偶剧从业者多为农民,半专业经营,仅作为副业收入。繁忙时可一天演出10场,空闲时歇业。演员以利益为主,艺术追求被淡化。一些草台班不顾演技和素质,只想抢着表演的机会赚钱。一场演出150元(2013年数据),一个班8个人分享,有的班为了挣更多的钱,减少人数,演员要演戏,还要演幕后音乐家。这是木偶戏发展的一大障碍。
傀儡班的艺人很多都是出身于莆夏戏,但仅仅在莆夏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是不够的。在木偶剧团里,每个人都要“多工”,但收入却微乎其微。随着社会的发展,莆田木偶戏的学者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看木偶戏。
在莆仙地区,所有祭祀、节日和民俗活动都需要木偶表演。但是,一些高难度的表演技巧已经失传,如果不采取保命的保护措施,这类剧可能会消亡。城厢区文化中心为木偶戏成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莆仙木偶戏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