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工艺美术品。扬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水陆交通枢纽,我国东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港口。扬州漆器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几乎与扬州历史同步形成。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盛于秦汉,兴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清代扬州梁福生的漆器历史悠久,颇有名气。据说它产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期,漆器更加引人注目,种类更加丰富。明清时期,扬州周珠白宝镶嵌、鹿魁生八宝灰、江千里珍珠母等漆器享誉世界。清末民初,扬州良福盛漆器享有盛誉。
战国
据史料记载,扬州漆器在战国时期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制造技术水平。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战国时期扬州的漆器。1967年,扬州韩江西湖镇战国墓出土的漆盘(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直径40厘米,以木滚胎为内胎,涂朱砂漆,涂黑漆,色泽鲜艳,画面清晰,能反映当时的高水平生产技术。
汉代
汉代扬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莲七盒》汉代漆器生产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工艺精湛、水平高。
唐代
唐代扬州漆器是朝贡和出口的热门商品。唐代,扬州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发达城市和重要的外国港口。它是一座位于东南海岸的城市,有成千上万的长久外国人。经济繁荣,工匠云集,手工业发达。彩绘、脱红(雕漆)、夹锡、金银等漆器生产越来越精细,珍珠母镶嵌技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扬州大明寺主持下的鉴真前往日本。他的物品中有几十件漆器,如漆盒和盘子。1980年回国展出的鉴真宝像是唐代漆器工艺中的夹胎塑像,现供奉于日本奈良唐昭梯寺。这座雕像高84厘米。因为它是真人做的,它的形状和真人很相似,线条也很简洁。
在日本的唐昭提寺中,还有一尊卢塞纳大佛的坐像,一丈高,两英尺四英寸,上面绘有竹胎。右边的“药师如来立像”和左边的“千手观音菩萨”都是用木胎漆制成的。这三尊彩绘佛像被日本视为国宝。扬州漆器工艺对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唐代,镶嵌技术非常流行。白居易在《素瓶歌谣》中写道:“今天的甲级宫殿和皇宫是看不到的。它被编织成布障银幕,饰以珠子,镶嵌锡,贴以云母,镶嵌精美的五金七宝。”在唐代著名文章《霍小玉传》中,也有“犀牛珠母花盒,半径一英寸以上”的描述。可见画面华丽,犀牛角镶嵌盒小巧精致。从诗歌和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精湛的镶嵌技术。
宋元(音)
宋元时期,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漆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红到黄、绿、色等技法。张迎文的《德行秘笈》对这篇雕刻文章进行了评论:“宋人雕刻红色漆器。宫殿中使用的漆器大多是金银制的。奇妙的是刀法圆润,隐峰不露,漆质朱而鲜,漆质厚实而不裂。雕刻的山水亭和人物像图画一样。”故宫博物院有一个红色瀑布观赏用的“张成”圆盒、一个红色花盘、一个红色景观用的“阳毛”方盘和一个红色花渣桶。宋代扬州漆雕艺术的代表记录是漆弓臂。
据《江都县志》记载:“从宋朝的义海到宣和、新洲,存放的弓已经直了147年,像新的一样,胶漆不脱。这是不同的。这把好弓也是好的。”元代出现了新的工艺品种“软珍珠母”,精选的珍珠母逐渐朝着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大成的绘画和装饰记录中,有一句所谓的“壳古厚今薄”。
软珍珠母的出现使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1966年,在北京元朝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直径约37厘米的软珍珠母漆盘(扬州制造)。盘中央镶嵌螺旋片,形成以广汉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破,但树木茂密,亭台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扬州软珍珠母工艺的出现,不仅标志着镶嵌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为明代精美的点螺旋漆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明代
明清时期的漆器和明清时期的扬州漆器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我国漆器的生产中心。漆器作坊多,品种多,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近40家漆器作坊。有以漆器命名的“漆器巷”、“罗店(珍珠母)巷”、“大彩金巷”和“小彩金巷”等十多条街巷。从原料销售、生产、生产到成套经营,形成了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区。两淮盐务局也有专门的漆器厂,承接了大量宫廷用具、家具和建筑装饰工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扬州漆器的历史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