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钿漆器是我国传统漆器之一。用抛光和切割的贝壳片镶嵌的油漆。
薄螺钿漆器始建于北宋。所谓薄珍珠母,就是精心挑选亮壳等优质贝壳,剥去并切割成细点、细线、细块,然后用漆器一点一点地镶嵌在地面上而成。有时它们是用金银条、碎片和废料制成的,然后经过涂漆和抛光。作品为五光十色,明亮如虹,精致细腻。代表性文物包括1955年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人物花鸟镜。
漆器历史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等待圣旨的画家苏汉臣(suhanchen)在《童年宫廷秋戏图》(the Faulty play Paint of the Children court)中绘制了这座薄薄的螺钿漆器木家具丘(原画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周密还在《贵新百变知识·特辑二》中记录了贾思道家的珠母屏,画面上镶嵌着人物故事的美丽画面。在元朝大都(今北京)遗址中,发现了广汉宫的一块薄薄的黑螺钿漆器碎片。这里的亭台楼阁、树木和其他场景都很详细。为了充分发挥不同贝壳和颜色的特点,采用了切割贝壳颜色的技术。
在明代,精细的螺钿漆器进一步发展。添加金箔、银箔、金箔和银箔成为常见的工艺,使薄薄的螺钿漆器更加光亮。明代最著名的珍珠漆匠之母是江苏扬州的蒋千里。他的代表作《云龙海水模型的长方形盒子》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江苏扬州漆艺专家陆英志及其侄子陆桂生擅长多种绘画技法,尤其是厚珠母技法。清朝末年,珠儿的母亲技艺濒临消亡。20世纪,在扬州、山西、安徽、上海等江苏省发现,被称为点螺。
发现的文物
陕西Xi斗鸡台、陕西西周墓、河南洛阳等地以及河南新村卫国墓中发现的一些螺钿漆器和碎片,都镶嵌在方形、三角形、椭圆形、锥形等贝壳的漆上,还有一些贝壳被稍微抬高,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西周漆珠母的代表作是北京六列河燕国墓出土的许多漆珠母。磨镶工艺非常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汉彩绘和金银箔镶嵌漆的盛行,促进了螺钿漆器的发展。唐代螺钿漆器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铜镜背面的装饰。
代表性文物包括1955年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人物花鸟镜。还有珍珠漆珠、五色管等。藏在日本奈良的masakura庭院里的唐朝。苏州瑞光寺塔内发现了五代具有花卉图案和鸟类图案的珍珠漆母木。这些螺钿漆器使用的贝壳相当厚,通常被称为螺钿漆器。薄螺钿漆器始建于北宋。所谓薄珍珠母,就是把贝壳磨碎切成薄片,镶嵌上一幅精美的图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螺钿漆器的介绍(历史,文物)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