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说法起源于因罗香林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的客家一词,并逐渐成为民族的名称,许多人开始接受并称自己为客家人。客家人的起源被认为传统上在河洛。
“清河堂张”、“陇西堂李”、“颖川堂陈”或“江夏堂黄”堂号、姓氏的红灯笼挂在大门前,大门二边门柱上贴有“清河世泽,唐相家声”、“龙门世德,柱史家声”、“颍川世德,大史家声”、“江夏源流远,颍川世泽长”的堂联,就这堂联记录着这些姓氏人家的迁移、繁衍和发展的历程。
在客家人南北迁徙的几千年里,他们在红灯笼上写下客家姓氏和门牌号,以体现对祖先的怀念和深厚的民族情结。门板起源于汉魏时期的“令氏读书”。它最初是要人用来宣传大门的。东晋以后,由客家先民带到南方,并发展成为一种崇尚祖训、铭记历史、重视家教、喜庆节庆的文化,历经千年。
“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一般认为是从魏晋时期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终于在唐朝结束了。研究古汉语的专家认为,客家话是从魏晋到唐宋流行的古汉语,是以洛阳话为基础的。
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308]。“忠爱家国”在客家家规家训中是重点强调的内容,如《陈氏家训》载有“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在朝为官,要做忠臣良将,这样的人,上天也会护佑,人生也将幸福长久。
《邱氏家训》有“崇忠义”条目“忠臣义士,世所罕稀。赤胆真心,毫法莫欺。光争日月,气贯虹霓。凛冽万古,为世表仪。”忠臣义士赤胆真心,与日月同辉,其精神万古长青,其形象为世人仪则。《何氏家训八则》有“训忠”条目“尽己为忠,中心为忠,忠之时,义大矣哉。故不忠为省身之首务,效忠乃匡国之要图。”效忠国家是大义所在,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忠心,最要思考的是如何匡正国家。
在客家人看来,“子孙务宜忠孝为先”,孝子为民,是每一个客家人血脉中流淌的美德精神。 《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客家先辈们总是“嘱后裔继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而“忠于国,孝于家”,这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家国情怀”的深厚积淀。
对于客家人来说,“亲善仁厚”“相让有礼”的传统已经深入骨髓。他们始终追随祖先的遗产,与宗族和邻居为友,表现出礼貌。客家人的日常言行中始终保留着他人朴实的好客和慷慨。客家人很清楚,家族的传承应该建立在善意和和睦的基础上,与宗族和睦的方法就是要和蔼有礼。
在客家家规中,有很多关于宗室与邻里和睦的文章,如《彭家教》中说:“虽有外族,不如宗族,荣辱与共。耻辱是相关的,利益和利益是相关的,宗亲友谊是最重要的,财富是轻的,危险是最重要的。互相帮助,善恶是正义的。他认为,族人善恶有报,利益相关,应该互相帮助,钱财小,友情最重要。 《邱氏家训》有“敦宗族”条目“同姓同德,同德同心,同心同志,姓利不迁。一本万殊,瓜延瓞笃。敦睦宗族,和善宗亲。不违天道,不悖人伦。利而勿害,与而勿夺。尊强扶弱,尚富恤贫。雍睦一堂,和蔼千秋。”他认为,只有和睦的宗族,才能和睦的家,才能长久的传承下去。
家规和家训是由家族中备受尊敬的祖先制定的,有的家庭还以对联的形式刻上家训,以教育家中的孩子努力工作。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这些传家宝夫妻,大多志向远大,情怀深厚,家国情怀。其主要内容包括立业、报国、修身、做人、诚信等。字里行间,对联传达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修身、修身、家治、天下太平的哲理。他们为子孙确立了处世的规范,为修身立下了标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客家人的起源和家训文化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