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概要蒙古族舞蹈盅碗舞(历史起源,特征)介绍

盅舞也被称为“打盅舞”,是蒙古族的“打盅舞”和“顶碗舞”结合而成的舞蹈艺术。传说在古代战争中获胜的人们在节日的宴会上鼓掌,举盅助兴。一直到现在,我都是拿着酒盅,头上拿着彩碗跳舞的。
概要
盅碗舞一般是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的风格。舞蹈家头上拿着瓷器碗,拿着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着酒盅撞击的节奏,双臂不断伸展和屈服,身体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女性端庄文静、柔中有刚性格的气质。舞蹈利用蒙古舞蹈风格特点丰富的“软手”、“挥肩”、“碎步”等舞蹈词汇,表现碗舞的典雅、含蓄的风格。奥尔多斯民间流传的盅舞,舞蹈方法朴素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则动作。
盅碗舞的历史渊源
其形成与元代的“倒号”剧并没有关系。与此相对,清陆次云在“满庭芳”一词中,“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再加上嘴里含汀竹,不耐敲节。风滚雪,荡漾绛红,令人吃惊。其温雅婉转的技巧,可以看到一斑。

根据在内蒙古伊克昭盟流行的民间舞蹈“盅碗舞”、“顶碗舞”和“盅舞”的改编创作而成。原民间舞蹈是牧民欢宴、敬酒时、酒兴高时即兴舞蹈。
改编的“盅碗舞”,穿着奥尔多斯地区的女服,头上穿3~4个瓷器碗,双手各拿着一对瓷器盅。跳舞的时候,头平静,上身端正,碗和头像一体,双手打盅,摆动手臂摆动手臂,动作恰到好处,洒脱优美。舞蹈的高难度动作,连续快速地“平移”,“砸碎肩膀”,显示出舞者的技术水平。这个舞蹈生动地描绘了蒙古族女性端庄热情、温柔豪爽的性格特征。
盅舞的特征
盅碗舞只限于场所(蒙古包)道具(灯碗),基本上是在那个场合下跪、坐着、站着跳舞。主要借助手、手臂、肩膀的樟树、挑战、拉揉和腰为轴的前俯、后仰来表演。技术精湛的人,可以双手托灯,快步奔跑,像流星一样回旋,这时灯光的火焰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特魅力。
舞蹈体现了蒙古女性的勤奋、朴素、纯洁、活泼的性格和喜悦的心情。现在发展成集体舞,受到群众的喜爱。
盅碗舞
演员用一只手重叠两个盅子,大拇指腹部支撑下面的盅子底部,中指按住前面盅子的里面,食指和无名指内侧夹住前面盅子的外侧边缘,打两个盅子,用上面的盅子殴打下面的盅子,发出松脆悦耳的声音。
随着一盅银铃般的声音,舞者慢慢地站起来,伸开双臂,屈服在胸前,前进后退,绕道而行。盅舞的特征是肩的活动多。住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骑马、披马、剪羊毛、挤牛奶、摔跤等动作都是活动肩膀的,所以形成盅舞的动作大多以上半身为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概要蒙古族舞蹈盅碗舞(历史起源,特征)介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62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