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或“唱哈”在北京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歌节的意思。哈节的确切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巫山群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沿海部分村落为正月二十五。日期不同,节日的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节日通常持续三天,通宵达旦,载歌载舞,各地各族人民也纷纷前来庆祝。
哈节在位于村边的哈亭亭举行,它是用木头建造的,坚固而美丽。浩亭正殿建有神坛,全村人在其上供奉神灵(如“镇海大王”、“陈朝上将”等)和祖宗牌位。
哈节的活动可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迎神,其次是祭神,再次是入席听哈。唱哈是哈节的,耗时最长。
(一) 迎神
哈萨克斯坦歌声前一天,队伍升旗打伞,抬神座来到海边,迎接远方的神灵,迎接浩亭的神灵。将他们饲养的“大象”(实际上是猪)驱赶到浩亭三个星期。然后待到半夜杀人,由主持祭祀的酋长组织参加祭祀,将听祭的人(即有资格到座的人)依次记入本册;每年轮到一定数量的上层人员。为“哈头”准备祭品。)每只大猪都养,养猪的时候把猪打扫干净,不要弄脏或诅咒,什么;称为“养大象”。逢年过节,谁家养的猪较大,谁家就选谁。这头猪祭祀神灵后,每人只分到8头猪肉,其余由“养象户”自行安排。
(二)祭神
祭祀神灵的具体时间是节日当天下午3时左右。祭祀仪式开始后,大祭司将带领百姓迎接海神和天宫的神灵和祖先进入祭台,宣读供奉文字,然后向神灵敬酒并献上礼物。在祭祀后的招待神灵过程中,表演内容中不仅穿插唱诵人们喜闻乐见的古诗词和历史故事,体现生活情趣,还演唱《进香歌》、跳《香火舞》、《进香舞》、《进酒舞》、《天灯舞》等。
1.进酒舞
在安神饮酒的舞舞中,们双膝微颤,在神案前反复来回摆动,同时表演小指转动手腕的“轮指花”双手依次放在胸前。 ”,还有“转手转花”的轻柔舞姿,双手相扣,十指相扣,表达了京姑娘对神明的爱慕与敬仰。
2. 采茶舞海螺
采茶摸螺舞是从情歌《舞采茶》演变而来的。歌舞中,“桃姑娘”(舞者)伴着歌声翩翩起舞,各种模拟采茶、抓蛤蜊的动作,将人们的思绪带到碧绿的茶林,带到喧闹的碧波。大海,分享少女摸蜗牛抓虾的快乐。整个演出犹如一首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抒情诗,令人陶醉。
3. 穿着花木屐跳舞
按照京族的古俗,如果未婚男女所穿的木屐的大小、款式、花纹都一样,那么这对青年男女就被认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京族人发明了一双舞花鞋,说的是恋人为了获得“神配”的称号,私下“合谋”花鞋的大小、款式、花纹,使“巧合”成为现实。
4.天灯舞
跳天灯时,舞者头顶一个瓷碗,碗上叠放盘子,盘上点上蜡烛,手执酒杯,每杯内插一支蜡烛。载歌载舞时,三支烛光闪烁不息,若有群舞,烛光摇曳,美不胜收。天灯舞的结束为亭内外的人声和唱诗班打开了大门,歌声此起彼伏,一点一点地加入了远近的人声笑语。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歌舞,不仅达到了“娱神”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真正获得身心的快乐和精神的享受。
(三)入席听哈
祭神毕,入席饮宴与听哈,称为“坐蒙”(又称“哈宴”),每席6~8人。酒肴除少数由“哈头”供应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备,每餐由入席人轮流出菜,且边吃边听“哈妹”唱歌。妇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妇女、儿童均在“哈亭”外边听歌。唱哈是哈节的主要活动项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个男子叫作“哈哥”,又称“琴公”,两个女子叫作“哈妹”,又称“桃姑”。
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间,手里拿着两块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打竹制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的“哈妹”困倦了,转由另一个“哈姝”出来主唱。唱哈要连续进行3天。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京族哈节的活动有哪些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