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教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也是印度教的古形式,印度国教,以吠陀经为主要,以种姓制度为核心教义,崇拜三大主神。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将人分为四个姓氏: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较高)祭司和学者。
刹帝利:(未来的)贵族和武士。
吠舍; (下)农民和商人。
首陀罗:(较低等的)农奴和奴隶。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走向衰落。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部分教义,结合印度民间信仰,经过商业卡拉改革,逐渐演变为印度教。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的教义基本相同。他们都信仰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神。我同”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被称为“新婆罗门教”,早期的婆罗门教被称为“古婆罗门教”。根据《梨俱吠陀:原曲》绘制的瓦尔纳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巴,刹帝利是原人的手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人脚。至于贱民,是被排除在原人身体之外的。
起源
【婆罗门教】印度古老宗教。印度教的一种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到公元前 1500 年与后来世界上许多宗教不同,它没有特定的创始人,它是由不同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汇聚而成的一种宗教意识形态。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和流派,都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了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印度的宗教文化。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并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世纪之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公元前15世纪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器,多从事农牧业,有象形文字,能制作各种造型艺术。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母神的崇拜,动植物(尤其是牛)、生殖器和祖灵沐浴和埋葬是重要的宗教仪式。一些出土的绘画还呈现苦行者坐禅的形象,这些宗教信仰和习俗与后世印度民间信仰的湿婆崇拜和瑜伽修行有一定关系。
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从兴都库什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盆地,与当地主要土著民族德拉威人长期征战并征服。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之前是游牧部落。在他们的氏族社区中,父权制至高无上。宗教信仰主要崇拜人格化的自然神和祖灵,并进行火祭和躯体祭祀。当孩子长大成人成为部落的正式成员时,必须举行入会仪式。死后进行火葬。他们在印度河定居下来,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逐渐开始向农业社会过渡;他们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并进行繁琐的祭祀。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历史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