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开国勋贵和靖难时的勋贵子弟代表的就是武将勋贵集团,朱元璋、朱棣扶持并依靠他们制衡文官集团(朱元璋可能是汲取宋朝武将地位低下的教训,特意建立了一批勋贵武将),但是土木堡之变把那些勋贵子弟都葬送了。
特别是那些在朝堂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造成朝堂上逐渐给文官打压得永不翻身,渐渐地造成武将弱势滴社会地位,文官可以欺凌武将。
成国公朱能是“靖难”武臣之首,朱棣藩封燕王时,与张玉共为王府指挥使,自东昌之役中张玉阵亡以来,朱能一直是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朱勇为朱能子。册封为成国公。
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觉得他该负部分战败之责,削爵。张玉死于靖难中,朱棣即位后称其为靖难第一臣。长子张辅册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曾率数万军队平定安南叛乱,勋彪炳。土木堡之变中死于乱军。
张、朱两门,自永乐以来,深受皇室信任,又有其他靖难臣子弟,互相联姻,尽掌都督府,而此时“初间以公、侯、伯为之,兵部掌兵政,而军旅征伐则归五军都督府”,文官很难插手军旅征伐,兵权归皇帝和武将勋贵集团掌握,文官不掌军事,但在土木堡之变后,勋贵散尽,则兵权归于兵部文官之手(类似现代国防部,兵部堂官均为文职),五军都督府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显赫的武将勋贵只剩下徐达长子一系的魏国公和幼子一系的定国公,其余的,朱太祖坐天下杀一批,明成祖靖难时杀一批,土木堡之变再死一批,余者寥寥。
精锐军事力量几乎覆灭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出征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50万大军是明成祖5次北伐蒙古留下来的精锐(朱棣5次北伐在1410-1424年间进行的,土木堡之变在1449年),一夕覆灭,很是伤筋动骨。之后明朝对蒙古一直是防守姿态。
皇帝直辖的中央军队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歼。从军力分析的角度讲,明三大营算当时全世界最精锐的军队,拥有大规模的火器,较优秀的冷热配合,还有最精锐的蒙古雇用骑兵,九边地方戍守军队实力上升。
“天子守国门”思想形成 土木堡之变中,蒙古兵马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
明朝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思想对明朝的灭亡起到一定影响,虽然明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但是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李自成,明知不可为仍不迁都,过于死板。
土木堡之变勋贵子弟的大量死亡和流失,造成没人可以代表武将集团在朝堂说话,被文官集团乘机夺权,造成明中后期武将地位低下和给文官压着欺负的重要转折点。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再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土木堡之变的时间和经过,土木堡之变造成了哪些影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