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过程
十八万兵入汉川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都、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应该说,这一进军路线是“既狠又准”。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使主帅不在必争之地“汉中”,跑到了“沓中”。司马昭抓住这个机会。他的本意是用邓艾死死的钳制住姜维,让诸葛绪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同时用钟会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那么蜀汉主力将被全歼于关城之外,那时候蜀国的雄关将面临无兵可守,无将可派的窘境。但是姜维不会让司马昭为所欲为的。他巧妙的调动了诸葛绪,让这个战役实施的关键一环调离了阴平桥,跳出了包围圈。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已经失守,于是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退到了剑门关。
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西路军合围姜维主力的计划落空,魏军将面临与蜀军主力在雄关决战的不利处境。虽然如此,益州的北大门汉中,还是让钟会的大军不废吹之力就取下了。要知道当初刘备取汉中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魏延、诸葛亮、姜维在此惨淡经营几十年,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抵抗也还是应该顽强的,可实际并非如此。也许司马昭也没想到蜀汉堕落到这样的地步。
汉中失守,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认为“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等敌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这样,魏军钟会主力与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其后有个小插曲,西路军邓艾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涪城,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是诸葛绪说要“邀击”姜维,拒绝了这个提案,率军东进与钟会在白水会合。结果可怜的诸葛绪却被钟会陷害了,他的部队也归了钟会。
邓士载偷渡阴平
从白水关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涪城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偷渡阴平是什么意思,邓艾偷渡阴平的过程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5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