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古诗宋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用户:俊材 时间:2024-11-26 阅读: 我要投稿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赏析
诗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文化韵味。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短短几个字就能将读者带入意境,那么,你知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是什么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哪吗?我们为您整理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出处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什么意思?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处是哪?
此句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劝学》节选一文。全诗如下:
《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全文赏析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继续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俊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出处及全文赏析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俊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