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什么意思?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出处是哪首诗?
此诗句出自北宋 范仲淹《江上渔者》一诗。全诗如下: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江上渔者》译文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全诗赏析
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江上渔者》,在范仲淹的诗作里具有代表性。范仲淹不愧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赞同“守内虚外”的政策,曾亲自戍边防御西夏,被称为“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他力主革新,曾主持过为期短暂的“庆历新政”;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以民为念,体恤民生疾苦的思想。这一思想,在其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其名篇《岳阳楼记》,是以散文的形式直率明朗地加以反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江上渔者》则是以诗的形式委婉含蓄地体现出来的。
《江上渔者》纸短情长,艺术上颇具特色。全诗无一僻字生词,通俗自然,可谓孺婴会吟,老妪能解。然而,它不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寻味。于质朴中见厚意,于平淡处见深情,达到了苏轼所说的“似淡实美”的境界,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是,言情述志,欲露还藏。陆时雍曾在《诗镜总论》中提出这样的诗美标准:“善言情者,吞吐浅深,欲露还藏,便觉此中无限。”大凡在发抒情感、表现主题上能真正做到“欲露还藏”的诗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无穷。《江上渔者》正是这样的诗。诗旨在反映渔民江上捕鱼的艰险,体恤民生疾苦。显然,在诗意上,它是师承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像张志和的《渔父》词写渔父写得那样富有闲情逸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在表达上,又不似李诗那样直言不讳。它犹如烟雾缭绕的山峰,乍看,藏头纳尾,或隐或现,朦胧不清,透过烟雾,则能识其“庐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内向之人,其情愫蕴积于心,可谓声色不露。
这首诗,除诗题外,诗中无一“渔者”字样,但通篇不离写渔者。前两句诗,似乎仅是在直截了当地写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显然是指大商、贵族、权势显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贵鲜美的鲈鱼的)只知道品尝鲈鱼的美味。其实,它也是在间接地写渔民——本来嘛,肥美的鲈鱼是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捕来的。不仅如此,这两句诗还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江上往来人,不知渔者苦。这主要是着墨于“但爱”二字。这样写,就为下文写渔者生活艰险,体现作者关怀民瘼的思想作铺垫,言在此而意在彼。
后两句诗,笔锋陡地一转,描绘了一幅令人怵目惊心的画面:一叶扁舟,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上浪尖,忽而又跌入浪谷,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倾覆的危险。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渔者的具体形象,也没有直言渔者打鱼之苦、生命之危,但我们透过一叶扁舟浮沉于浩淼烟波中的情景,从“一叶舟”与“风波”一小一大之物的强烈对比中,不难感觉到渔者的存在,体察到渔者艰辛的生活、危险的处境,了解到当时吃鱼者不打鱼、打鱼者不吃鱼这种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也分明可以触mō到诗人关切与同情渔民之心:“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不知渔者苦;我知渔者苦,乃作渔者诗,愿君同吾意”。这两句诗景中有情,情寓于景,与前两句诗正好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深情感露还藏,尽在不言中。其艺术效果要远胜过直说渔者的境遇苦、苦、苦,作者的同情深、深、深。
总之,《江上渔者》在艺术表现上似淡实美,欲露还藏,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继续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才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才;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6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