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第二次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战争(背景,过程,结果)

埃塞俄比亚在历史上与意大利有过两次重要的战争,第一次是埃塞俄比亚的胜利,而第二次则不是。埃塞俄比亚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惨败,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
意大利以1934年12月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界冲突为借口,拒绝埃及方面的一切和解请求,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由于意大利相对明显的军事优势和利用违反1925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使用芥子气毒气,埃塞俄比亚军队很快被击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军占领。拉西一世进入。流亡英国,5 月 7 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帝国,使其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战争背景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大版图,妄图称霸地中海,重新瓜分英法在东非和北非的殖民地。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重创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扩张是缓解国内经济压力的必由之路,继而走上扩张之路。最重要的是,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要达到目的,就必须先征得英法两国的同意。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侵占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欧列强掠夺的对象。正因为地处英、法、意三国在非洲殖民掠夺冲突尖锐的周边,三个国家都不希望它单独成为某个国家的殖民地,所以一直保持名义上的独立,直到1930年代。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势力的扎迪图王后病逝,“年轻的埃塞俄比亚派”领袖塔法里·马科南即位,被封为海尔·塞拉西一世。该派代表了埃塞俄比亚的利益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巩固民族独立和统一。
法国急于打败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一致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拉瓦尔(Pierre Laval)签署《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会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地位,因此起初反对。但最终英国认为与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使墨索里尼不与德国结盟,最终向意大利建议不介入侵略。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成熟,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
战争过程
意大利在东非有30万装备现代化的士兵,而埃塞俄比亚皇帝和各封建领主军队的卫队加起来虽然有35万人,但训练有素的只有1万人。意军分三个方向进攻。意大利东非总督德博诺将军率领的意大利北部军队从厄立特里亚进攻提格雷省,10月6日占领阿德瓦,突破埃及北部防线,10月1日占领提格雷省首府马卡雷。 11 月 8 日。从阿萨布进攻的东意军在埃及军队的顽强抵抗下进展甚微。 11月8日,格拉齐亚尼率领的意大利南部军队进攻意属索马里的欧加登,占领了戈拉黑。
自此,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埃及军队挫败了意大利军队迅速取胜的企图。国际联盟于1935年10月7日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家,但制裁不包括石油这一意大利急需的战略物资,英法仍向意大利开放苏伊士运河。
1936年3月31日,埃及军队主力在阿三吉湖附近的梅乔被击败。 5月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 5 月 5 日,意大利军队占领了亚的斯亚贝巴。 5月9日,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并纳入意属东非殖民地。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日战争进入游击战阶段。
战争结果
1936 年 5 月,经过七个月的战役,阿比西尼亚被征服,海尔·塞拉西皇帝一世被迫流亡英国。英法两国操纵国际联盟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却拒绝实施石油禁运和封锁苏伊士运河两项重要措施。
1937年夏,抗日力量领导人在首都附近的安博成立了“团结合作委员会”,选择统一指挥和政治领导。到1939年,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1941年1月,塞拉西率部从苏丹回国,爱国者响应,队伍迅速扩大。 4 月 6 日,英埃联军解放了亚的斯亚贝巴。 5月5日,塞拉西一世入都,埃塞俄比亚光复,抗意卫国战争胜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第二次埃塞俄比亚和意大利战争(背景,过程,结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559.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