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古诗宋词

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用户:彬彬 时间:2024-11-15 阅读: 我要投稿
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比如本文: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水口行舟二首》原文
《水口行舟二首》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鴃两山相对鸣。
《水口行舟二首》译文
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篷窗仔细观看,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两岸层叠的山峦绿树重重,一派青苍;春天秀丽的山峰无比寂静,绿水也静静地流淌。一只小船冲破了烟波驶去,它要驶向何方?传来阵阵杜鹃啼鸣,在两岸的山中回荡。
《水口行舟二首》的注释
水口:在福建邵武东南,古称闽关,宋置水口寨。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扁舟:小船。雨一蓑:穿着蓑衣站在雨中。夜如何:一夜的风浪不知要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怎样。试:尝试。卷(juǎn):翻开。”绿树多“一作”绿水多“层峦:重叠的山岭。棹:划船的桨。这里代指小船。鶗鴃:即杜鹃。在春暮始鸣,初夏而止,声如“不如归去”。
简短诗意赏析
全诗前后两半的对比色彩很明显,前两句写静,山水寂寞,绿树葱翠;后两句写动,小舟冲破烟波,杜鹃应答酬和。这样描写景色,正隐示了诗人心情从恬静到激动的过程,使诗不是如一般的写景诗单独地停留在写景上。朱熹的诗就是如此,凡要表现一个内容,总要捎带上一些该内容以外的东西,同时往往又不肯明白地说出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 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 。

继续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彬彬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朱熹《水口行舟二首》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彬彬;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3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