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的创作者,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杰出人物。
1773年,他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贝利欣根》,从此名扬德国文坛。 1774年,他出版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使他名声大噪。 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效力。他于 1831 年完成了《浮士德》,次年在魏玛去世。
人物影响
《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经典名著。 《威廉·梅斯特》分为“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分。
歌德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文字,是各国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通晓欧洲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根据这些作品的风格进行翻译、戏仿或创作。 《浮士德》简直就是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歌德对世界各地的民歌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积极收集欧洲主流以外的作品。
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到波斯诗人哈菲兹的影响,后者受到我国戏剧和小说的影响。歌德希望通过文化理解来增加包容性,他的“世界文学”应该叫做“跨文化交流”,指的是一系列全球性的对话和交流。在这些对话交流中,不同文化的共性越来越明显,但个性并没有被消除。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歌德了解了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观点,从容地接受或无视。歌德同意康德的观点,即艺术与科学相互启发。他的科学实践和“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在所有生命形式的差异中寻找统一与和谐。
歌德的作品传入我国大概是在1898年维新运动前后。1922年,郭生全译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式出版,随后又陆续翻译了《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对我国启蒙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我国成立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犹如一颗闪烁的星,在我国放射出越来越灿烂的光芒。通俗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歌德选集》,汇集了我国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译者的学术成果,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1930年代,《浮士德》进入大学课堂,在一些学校开设的“西方经典读物”课程中学习。抗战爆发前,歌德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中文译本,只有《威廉·曼斯特的流浪年代》和《亲和力》两部未译小说除外。歌德在我国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人物评价
恩格斯说:“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的心中,经常有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可敬的魏玛枢密院的谨慎之子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甚至有一次将歌德和黑格尔一起提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领域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学家黑格尔对歌德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准确地指出,“歌德的最初现象不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它纯粹调和了自然界的本质概念和自然界的偶然现象。感官世界。”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德国诗人歌德的人物影响和人物评价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