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英语: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或阿道夫-斯大林条约)是苏联与纳粹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条约。在莫斯科签署的秘密协议。苏联方面有莫洛托夫代表,德国方面有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联和德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这个条约导致了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为了应对西线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时间备战,苏联在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期间,旨在保卫波兰。 “西部边境安全”。在东欧建立的战备缓冲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采取绥靖政策避免灾难的必然结果,该条约的签订为苏联争取到了更多的备战时间,但也使波兰大国博弈的受害者
签约背景
十月革命和苏联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激化。 30年代末以前,英法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在东欧的主体上与纳粹德国有冲突。纳粹德国向来痛恨主义,要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还必须经过东欧。对苏联来说,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矛盾明显,纳粹德国的崛起直接威胁到苏联的国防安全。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博弈和斗争开始了。
阿道夫·阿道夫一边声称要消灭主义的苏联,一边加紧准备向西方进行侵略和扩张。面对德国的侵略倾向,英法盲目退却,奉行绥靖政策。企图“使水流向东方发生灾难”。
1938年9月29日《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为维护苏联的安全和利益,斯大林决定放弃与英法两国共同对抗纳粹德国,与英法两国保持表面友好关系。东部。欧洲,另一方面,他为应对纳粹德国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阿道夫也想与苏联签订非军事条约,以实施1939年4月3日制定的“怀特计划”,以闪击波兰,避免与苏联过早发生冲突,陷入艰难的困境。两线作战的局面。
前奏:英法苏谈判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举行军事和政治谈判。在谈判中,苏联向英法两国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缔结英、法、苏反侵略互助条约,有效期5至10年,包括军事援助。
二、三国共同保障中东欧国家安全。
三、缔结三国互助专项协定。
然而,谈判是徒劳的。英法同意纳粹德国在东欧、中欧和东南欧的自由活动,拒绝苏联在中欧和东南欧保障国家安全的提议。
条约内容
一、缔约双方有义务不单独或与其他国家一起使用武力、侵略或攻击对方。
二、如果缔约一方与第三国交战,缔约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
三、缔约双方不加入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对方的国家集团。
四、双方应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
五、条约有效期为10年。
六、机密补贴协议。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分界线。与此同时,德国同意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苏联在二战初期建立的“东线”,基本上就是以这条边界线为基础完成的。这份条约的签署,立刻让当时欧洲的局势变得明朗起来。
条约后续
1939年9月1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电战。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于9月3日对德宣战,二战正式开始。坏了..出去后来,苏联红军也入侵了波兰第二共和国,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德军在布列斯特会合,解除了占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强了“东线”的建设。通过1939年10月至1940年3月的苏末战争,苏联获得了部分领土。芬兰的领土和租赁汉科半岛的权利。
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入苏联。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东线的建立使苏联领土扩大了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了2200万多,西线边界向西推进了约300-400公里,使防御空间增加了一定程度。范围并提高了其战略地位。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阿道夫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猛烈进攻,苏德战争爆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间和条约内容及条约后续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