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古诗宋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

用户:元忠 时间:2024-11-09 阅读: 我要投稿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赏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比如本文: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 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 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乍:突然、忽然。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要誉:博取名誉。端:开端,起源,源头。我:同“己”。然,同“燃”。保:定,安定。运:运转,转动。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谦逊推让。四体:四肢。贼:伤害。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继续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元忠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元忠;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40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