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将五首》原文
《诸将五首》
杜甫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戎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诸将五首》译文
遥对终南山的汉代陵墓早已遭战乱被焚盗,千年后吐蕃照样侵扰入关。昨天贵重的玉鱼金碗还埋在葬地,今天早上这些殉葬品却出现在人间。现在最犯愁的是西戎骑着汗马 ,只见他们的红旗在长安空中出现。去年多少武官把守泾渭京畿防地,将军们千万别放松戒备去解闷寻欢。韩国公筑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绝异族入侵,让国家永保安宁。怎么能总是烦外邦回纥的兵马,反而远来救助大唐的朔方军。胡虏来侵已经不觉得潼关是险隘了,也听说天子晋阳起兵而水清。诸君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们何以报答岂非坐享太平!洛阳宫殿早已化为烽火,不必再说秦关兵二万足以当敌百万。淄青卢龙等地,拥兵割据不供贡赋,难以真正归于唐朝版图。位至朝廷衮职的三公都不去屯田积谷,致使天下军粮不能自给。稍高兴的是出将临边的王相国,肯熔化金甲铸造犁锄从事农耕。回首远望天南,只见那昏暗的妖氛至今未全销。历来越裳进翡翠,南海贡明珠,这些年来消息早已断绝。得到特殊恩宠的是大司马,元帅们冠上都插有侍中貂。疆土南北这些君王地,只有靠忠良的诸将来辅佐圣朝。由成都来时心中犹带锦江春色,而清秋时身处瞿塘觉万壑生哀。回忆自己当年在严武幕府时,曾经同他一起到望乡台迎接中使。严武幸蒙皇恩而受到重用,军令既严,而复开雅宴,赋诗酬唱。西蜀的地形是天下极为险要的,其安全必须倚仗出现超群人才。
《诸将五首》的注释
胡虏:指吐蕃。早时:今天早上。见:同“现”。材官:武技之臣。韩公:指张仁愿。尽烦:犹多劳。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至尊:指唐代宗。百二:二万人足抵百万人。蓟门:指卢龙等处。衮职:指三公。王相国:王缙。氛祲:即所谓“妖氛”。越裳:周代南方国名,唐时安南都护府有越裳县。殊锡:犹异宠。翊:辅佐。巫峡:在今重庆巫山与湖北巴东两县境内。望乡台:在成都之北。军令分明:是说信赏必罚,令出如山。安危:赵次公云:“安危,安其危也。”
简短诗意赏析
《诸将五首》的内容主要是以安史之乱以来的军政大事为中心展开议论,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他极度希望君主明智有为,文臣武将用得其人,语言慷慨蕴藉,诲人良多。因每首都与诸将有关,故以“诸将”为题,实则笔锋指向当时皇帝,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继续阅读: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风睿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杜甫《诸将五首》原文出处译文及注释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风睿;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