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在位长达61年之久,这也是大清走向强盛的61年,在半个多世纪的统治内,康熙皇帝曾多次前往全国各地游历,如南京的明孝陵,是康熙皇帝每到江南必去拜访之地,其目的自然是拜访前朝的开国帝王朱元璋,借此缓解满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更是向朱元璋宣示,我国在满族的统治之下照样能够走向强盛,甚至要远超明代。
除南京明孝陵外,山西五台山也同样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他一生共前往五台山5次,昭示着五台山的不同寻常。
一、佛教圣地五台山
山西五台山,又被称为“清凉山”,在五台山内建有文殊菩萨大殿。五台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作为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一直传承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佛教传承地,其地位就由一座普通的山峰一跃成为佛门圣地。
康熙一生当中曾5次前往五台山,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受关注。康熙二十二年,正值康熙壮年时期,这一年他两次前往五台山。
那他去五台山有什么特殊含义呢?
就在他去五台山的前一年,康熙刚刚前往满族“龙兴之地”东北巡察盛京、吉林,拜谒祖先,并前往蒙古进行慰问,后一年则祭泰山、拜孔子、下江南、谒明孝陵,如果将1683年的故事与前后两年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出康熙的多处拜访是有着深层考虑的,并不是临时想出的主意。
此时的康熙正处在雄心满怀的时刻,就在1681年,三藩之乱刚刚被平定,就在1683年当年,又从郑氏手中,对于国家的稳定在千秋。
所以在1683年的出访必定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而且这一年秋天拜访五台山的不只康熙皇帝,还有孝庄太皇太后,她希望前往五台山烧香拜佛,以祈求上天保佑大清,有了太皇太后的加持,这一年的拜访显得更加隆重。
二、沟通满与藏
1697年,康熙第三次拜访五台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康熙皇帝平定了西北准噶尔之乱,此次前往五台山同样有着祭祀祈福的深意。
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是在1700年与1709年。第四次是因为永定河与黄河治河工程完成,在古代治河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所以要隆重地祭祀;第五次则是因为皇太后的七十大寿,前往五台山是为皇太后祈福。
康熙每次前往五台山都会给五台山带来巨大的好处,例如康熙曾多次动用宫内财产修整五台山大殿与佛像,为的是表达自己纯真虔诚的祭祀之心。
但全我国那么多名山,佛教名山也不只有五台山一座,为什么康熙及后代帝王如此青睐五台山呢?五台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清起自东北,在多年征伐的过程中始终追寻战争的正当性,当满清攻克蒙古军时,意外找到了当年元朝所遗留下来的传国玉玺,于是在满、蒙、汉三方的支持之下,皇太极才找到了立国的正当性,于是建国大清,改元崇德。
同时,皇太极还得到了元朝时期喇嘛八思巴所建造的固尔嘛哈噶喇佛像,此后皇太极便建立了供奉佛教的寺庙,并宣称得到了藏传佛的支持。崇德七年,派出使臣前往东北,正式承认大清,双方自此建立起了联系。
顺治九年,亲自赶赴北京会见顺治皇帝,在这次会面中清帝得到了较高统治者喇嘛的承认,皇帝更是被喇嘛尊称为“文殊菩萨”,将人间帝王变成了上界“菩萨”。
总而言之,大清立国的正当性是满、蒙、藏、汉各方共同承认的结果,作为大清的较高统治者,康熙皇帝自然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勾连起各方,使自身建国的合法性不断得以巩固,而五台山自然是较好的选择。
三、各方中介五台山
作为诸方势力的交汇处,五台山有着非同寻常的独特性。就一方来说,五台山自元明以来就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藏传佛教第五代祖师八思巴还多次前往五台山进行拜谒,而后来皇太极拿到的固尔嘛哈噶喇佛像,最初就是存放在五台山受人祭祀的。
而就蒙古一方来说,五台山地处汉蒙交通要道,其影响力随着道路传遍汉蒙各地,五台山周边的汉、蒙民众,都十分信奉五台山里的佛祖菩萨。
塑造各民族之间的共同认同是大清建国之后一直追求的目标,事实上一个多民族国家**也必须这么做。
正是康熙在内的诸多大清帝王没有像元代皇帝那样采用强硬手段与手段,并积极学习儒家文明,祭祀孔子,尊重读书人,继承了汉族文化,并借助诸多手段沟通满、蒙、汉、藏等多方势力,才使得大清能够在占有如此庞大的版图之下,很少发生大规模的地方反叛,这不得不说与清代帝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康熙去了几次五台山,康熙去五台山有什么特殊含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