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死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会有“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夷陵之战,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理由,不顾与东吴携手防曹操的默契,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东吴的大战,结果大败而归,蜀汉军八万余被消灭,立国未稳的蜀国元气大伤,蜀国自关羽水淹七军,全歼于禁援军,威震华夏开始形成的匡扶汉室趋势被彻底刹住,蜀汉、东吴、曹魏对峙的三国局面开始逐步形成。法孝直即为,在诸葛亮的言语之中,若是在世,他是可以有机会阻止刘备东征的,且退一步说,无法阻止,也不至于刘备的军团全军覆灭。刘备集团若没有夷陵之战的大败,重新收复关羽失地的刘备,趁机扫六合,宇内归一统的极大。诸葛亮在三国迷心中,是神机妙算的“军神”,而诸葛亮对的感叹,基本承认了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诸葛亮承认刘备对的信任要高于他,他自己劝不住刘备,但他认为可以。
第二个事实则为军事能力要比他强,因为在诸葛亮口中,若随军,蜀军不至于大败。而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也从侧面证明,刘备心里,他的军事能力要优于诸葛亮。
因为是让一个“神级人物”诸葛亮自愧不如,的地位也在网友们口中被无限放大,于是结合夷陵之战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就有了那句“不死,便无三国”。那么这位被诸葛亮衬托火的,到底有有多强?是不是有真材实料?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最少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这个集团可以有鼎立之势的实际操盘手。
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起事之初并没有固定的地盘,一直是游离于各大诸侯之间求生存,直到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局面。
《三国志》:……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在决定追随刘备之后,立马献出见面礼,帮助刘备取益州: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先是找好内应张松,然后用十拿九稳能赢的局势分析,说服了刘备入主益州。当刘备正式进军成都时,益州军阀刘璋的手下献计策“坚壁清野”,饿死远道而来的刘备军团。刘备听闻后不知如何是好,而就是此时,出现了,他凭借自己对刘璋的了解,安抚刘备要稳住,继续进军。
《三国志》:……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黜度,不用其计。
的判断是正确的,刘璋虽然无才,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牺牲百姓换取胜利的事干不出来。之后,没有坚壁清野的刘璋部被消灭,益州归了刘备。劝刘备入益州,并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刘备从一个无根基的流窜“犯”,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军阀。此后的论行赏中,刘备赐予诸葛亮、、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第一等的封赏。得以平级于诸葛亮、关羽、张飞,归入刘备的核心团队。刘备稳坐益州后,出于整个刘备集团的考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见到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并没有立马南下巴蜀,意识到这是1个曹操的失误,刘备集团翻盘的机会,于是极力劝刘备北伐汉中。
《三国志》: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一语点破曹操目前汉中兵力空虚,同时给出刘备一定要拿下汉中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汉中为益州进入中原的口子,有了它,北伐的时候,敌人将无险可守。
第二个理由:汉中居雍、凉要害,得它可以将上诉二者蚕食。
第三个理由:汉中为出中原的口子,同时也是进益州的口子,守住它,可以阻挡敌人的长驱直入。
与此同时除了劝说北上,个人还以随军军师的身份出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的大军在定军山和曹操的夏侯渊部、张郃部对峙。为了打破僵局,在的示意下,蜀军分一小部分兵力攻张郃部,但进攻时并不一次性全押上兵力,而是分成诸多队伍轮番攻击,给张郃是刘备主力在进攻的错觉。张郃在被强攻多日后上当,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兵救。结果夏侯渊刚派出援军,刘备真正主力就杀向夏侯渊部。一招声东击西,击溃曹操所部,最终刘备得以入主汉中。对于的妙计,作为对手的曹操从侧面肯定了的强。
《三国志》: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华阳国志·卷六》: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邪?
汉中一战,帮刘备扼守住了益州的门户,使益州成为后方,得以发挥出自己天府之国的较大资源优势,而这为刘备集团在汉末能立足,并最终造就三国鼎立之局的根本。可见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臣。可惜,英年早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为什么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