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ushe tanceqi
[外文]:radiation detector
用以对核辐射和粒子的微观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传感器件、装置或材料。
辐射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粒子通过某种物质时,这种物质就吸收其一部或全部能量而产生电离或激发作用。如果粒子是带电的,其电磁场与物质中原子的轨道电子直接相互作用。如果是γ射线或 X射线,则先经过一些中间过程,产生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或电子对,把能量部分或全部传给物质的轨道电子,再产生电离或激发。对于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例如中子,则是通过核反应产生带电粒子,然后造成电离或激发。辐射探测器就是用适当的探测介质作为与粒子作用的物质,将粒子在探测介质中产生的电离或激发,转变为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可为人们感官所能接受的信息。
辐射探测器给出信息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粒子入射到探测器后,经过一定的处置才给出为人们感官所能接受的信息。例如,各种粒子径迹探测器,一般经过照相、显影或化学腐蚀等过程。还有热释光探测器、光致发光探测器,则经过热或光激发才能给出与被照射量有关的光输出。这一类探测器基本上不属于核电子学的研究范围。另一类探测器接收到入射粒子后,立即给出相应的电信号,经过电子线路放大、处理,就可以进行记录和分析。这第二类可称之为电探测器。电探测器是应用最广泛的辐射探测器。这一类探测器的问世,导致了核电子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能给出电信号的辐射探测器已不下百余种。最常用的主要有气体电离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和闪烁探测器三大类。
早在1908年,气体电离探测器就已问世。但直到1931年脉冲计数器出现后才解决了快速计数问题。1947年,闪烁计数器的出现,由于其密度远大于气体而大大提高了对粒子的探测效率。最显著的是碘化钠( )闪烁体,对γ射线还具有较高的能量分辨本领。60年代初,半导体探测器的研制成功,使能谱测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现代用于高能物理、核物理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各种类型探测器件和装置,都是基于上述三种类型探测器件经过不断改进创新而发展起来的。辐射探测器的主要性能是探测效率、分辨率、线性响应、粒子鉴别能力。
探测效率探测器探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入射到探测器中的该种粒子数的比值。它与探测器的灵敏体积、几何形状和对入射粒子的灵敏度有关。一般要求探测器具有高探测效率。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在极强辐射场下,则要求探测器具有较低的灵敏度。
分辨率(1)能量分辨:分辨其能量非常接近的粒子的能力;
(2)空间分辨(位置分辨):精确给出粒子入射位置的能力;
(3)时间分辨:能精确给出粒子到达时间的能力。上述这些指标一般用测出谱线的半高宽(FWHM)和十分之一高宽(FWTM)表示。
线性响应探测器给出的信息在一定范围内与入射粒子的能量、强度或位置成线性关系的程度,一般称为能量线性、强度线性或位置线性。
粒子鉴别能力一定类型的探测器只对某些种类的入射粒子灵敏,而对其他粒子不灵敏,或是随入射粒子种类的不同而给出信息的形式不同,这样就便于有选择地探测所需要的粒子而排除其他不必要的核辐射干扰。
一般还要求辐射探测器具有抗辐照损伤和对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如温度、湿度、光照、耐腐蚀和机械振动等。具有成像功能,是现代新型探测器的一个特点。这种探测器已用于中子照相、γ照相、X 衍射和电子显微镜等方面。因此,它的应用范围也早已超出核科学领域,而扩展到其他学科研究和有关国民经济部门。
我国辐射探测器的研究工作是在50年代初期开展起来的,先后研制成功原子核乳胶、盖革计数管、碘化钠( )闪烁体等。到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又先后开展了其他各种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半导体探测器等的研究工作。我国在核武器研究中,已基本上使用本国研制的各种辐射探测器。
核辐射探测器发展趋势主要是:
(1)研究同时能给出入射粒子位置、能量、时间等多种信息的组合型探测器和探测装置。
(2)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新成就,提高对探测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精确度,速度和对信息的利用率。微电子技术正促进微型化探测器的出现。
(3)寻求更理想的探测介质和探测机制,研制超导探测器。
参考书目
席德明、许廷宝、郭瑞琪等:《常用核电子技术》,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嘉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辐射探测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嘉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