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叉角羚


[拼音]:chajiaoling

[外文]:Antilocapra americana;pronghorn

偶蹄目叉角羚科唯一的1属1种(见图)。

因角的中部有一向前伸的分枝(实际为角鞘的一部分)而得名。雌雄均具长久性的角,但角的外鞘每年更换。角为骨质,不具空腔,亦不分杈。其外为带毛的外鞘,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后脱落,脱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长出新鞘。角直立、侧扁,尖端向后弯曲。角长约25厘米。体型中等,体长1~1.5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81~104厘米,成体重36~60千克,雌体比雄体小;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由于某些皮肤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于保暖或散热。分布于加拿大西南部、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的草原和荒漠地区,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有蹄类。在起源上介于牛科与鹿科之间。叉角羚是美洲大陆奔跑速度最快的兽类,较高时速达80公里。一次跳跃可达3.5~6米。善游泳。夏季组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百只的大群。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公里外的物体。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

叉角羚以草、灌木、芦苇等为食,能用前脚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获得足够的青草,可以不饮水。夏季繁殖。妊娠期约8个月,第一胎通常产1仔,以后则每胎2仔。

19世纪初,美国有叉角羚千万只。但人们为取肉、皮和用其头部作装饰品,曾经大量捕杀。近 100多年间,数量锐减到不足2万只。目前由于大力保护,数量大有增长。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叉角羚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8241.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