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天体的视运动

[拼音]:tianti de shiyundong

[外文]:apparent motion of celestial bo s

地面观测者直观观测到的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对太阳系内的天体来说,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这些天体本身的空间运动也是形成天体视运动的重要原因。在太阳系外的各类天体中,一些近距星的视位置还要受到因地球公转所引起的周年视差和太阳本动带来的长期视差(见视差)的影响。此外,岁差和章动、光行差、自行和大气折射等也会引起天体在天球上视位置的改变,但这些通常都不属于天体的视运动的研究范围。

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由于地球自转,地面上的观测者看到天体于一恒星日(见日)内在天球上自东向西沿着与赤道平行的小圆转过一周。这个圆称为天体的周日平行圈。这种直观的运动称为天体的周日视运动。周日视运动是一切天体最显著的视运动。在用天体照相仪对北极天区所拍得的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极附近恒星的周日视运动轨迹(图1)。当测站纬度为φ,天体的赤纬(见天球坐标系)满足δ>90°-φ时,天体的周日平行圈全部在地平圈以上,天体永不下落;若90°-φ≥δ≥-(90°-φ),天体的周日平行圈部分在地平圈以上,部分在地平圈以下,天体有升有落;若δ<-(90°-φ),天体的周日平行圈全部在地平圈以下,天体永不上升。对这个地方来说,天球上δ=90°-φ和δ=-(90°-φ)的两个平行圈分别称为恒显圈和恒隐圈。在地球北极处,北天极与天顶重合,天体的周日平行圈与地平圈平行,天体既不升起,也不下落,永远保持同一高度。那里只能看到天球北半部的天体。在赤道处,天极落在地平圈上,天体的周日平行圈与地平圈相垂直,天体沿着与地平圈垂直的圆周自东向西作周日视运动。那里可以看到全天的天体。天体因周日视运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地平坐标,即方位角和高度。

天体在作周日视运动时,经过天球上一些特殊的圈(包括大圆和小圆)或点,这些现象在天体测量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天

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时称为中天。经过包括天极和天顶的那半个子午圈时,天体到达较高位置,称为上中天;经过包括天极和天底的那半个子午圈时,天体到达较低位置,称为下中天。

出没

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地平圈时称为出没,也称升落。天体从地平圈下升到地平圈上称为出,反之称为没。永不下落和永不上升的天体没有出没现象。

过卯酉圈

0≤δ<φ的天体,一天中两次经过卯酉圈。一次过卯酉圈东部,另一次过其西部。

大距

δ>φ的天体经过地平经圈和周日平行圈的切点时称为大距。这时天体的星位角 (见天文三角形)η=90°。满足上述条件的天体一天有两次大距, 分别在天球的东半部和西半部。

由于地球公转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日期内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轨迹是有变化的。对太阳系的天体,特别对太阳和月球来说,它们的赤道坐标在短时期内有显著变化,它们的周日视运动的轻迹变化较快,尤其是每天的出没时刻和方位以及中天的时刻和高度都会有显著的变化。但对于恒星来说,这种影响是极其微小的。

太阳的视运动

太阳除参与因地球自转引起的周日视运动外,还存在因地球公转引起的在恒星背景上的相对运动,即周年视运动。太阳因周年视运动在黄道上自西向东每天移动约1°。在一年的不同日期内,太阳的赤经、赤纬的变化,引起昼夜长度的变化。对北半球来说,一年内只有两天,即春分和秋分,太阳由东点出,西点没,昼夜相等。从春分起,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北移,夏至日到达最北点。在这段时间内,太阳出的时刻逐日提早,而没的时刻逐日延迟。同时中天高度越来越高,白昼变长,黑夜缩短。夏至那天中天高度较高,白天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的出没方位逐渐南移,中天高度逐渐下降。秋分以后,太阳的出没位置已在东、西点以南,昼短夜长。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冬至日为止。这时,太阳的出没位置到达最南点,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以后,太阳的出没点重新北移,到春分点时昼夜又相等,完成一年一周的运动。由于纬度不同,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纬度越高,夏季白天越长,冬季白天越短。极圈以北开始出现“白夜”和“黑昼”。在地球北极,则是半年白天,半年黑夜,太阳不再每天东升西落。南半球的情况和北半球完全相同,只是冬和夏、春和秋,恰好相反。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的长短是不变的。

月球的视运动

月球除了周日视运动外,由于它围绕地球每月公转一周,地球上的观测者还看到它自西向东在星座之间移动。月球的这种运动引起月球赤经、赤纬和黄经、黄纬的不断改变,使月球的周日视运动轨迹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一年的不同日期内,月球的出没方位角和中天高度变化很大。因为白道很靠近黄道,月球一月之内在天球上运动的情况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相类似。同一月相在一年内不同月份的周日视运动轨迹也是不同的。以满月为例,在北半球的夏季,满月的运动情况与冬季的太阳相似,从东南升起,在西南下落,中天高度较低,照耀时间较短。冬季的满月则从东北升起,在西北下落,中天高度较高,照耀的时间也较长。其他月相也有类似的情况。月球平均每天东移约13°,因而升起的时间平均每天推迟50分钟左右。

行星的视运动

行星是太阳系内的天体,它们除参与周日视运动外,还因地球的公转和行星本身的绕太阳公转运动而不断改变其对于恒星的相对位置。行星在天球恒星背景上的相对运动与太阳和月球的情况不同。对太阳和月球来说,这种运动的方向始终是朝东的。对行星来说,则有时朝东,有时朝西,这是地球和行星二者的公转运动合成后在天球上的反映。行星的朝东运动称为顺行,朝西运动称为逆行。行星的主要运动方向为顺行。顺行和逆行之间的转折点称为“留”,在留附近行星相对恒星背景的运动是很慢的(见行星视运动)。

以地球为中心,地球和行星的连线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之间的交角在黄道上的投影称为行星的距角。距角为0°时称为“合”,这时行星与太阳的黄经相等,行星为太阳的光辉所淹没。距角为90°时称为“方照”。距角为180°时称为“冲”。行星相对恒星背景运动一整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行星运动的恒星周期;行星按同一方向连续两次经过同一距角位置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行星运动的会合周期。

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的距角变化情况有所不同。地内行星离太阳比地球近,它在任何位置上的距角都不会超过某一数值,因而不会出现冲和方照的现象。具体来说,水星的较大距角不超过28°,金星的较大距角不超过48°。在天球上,它们有时位于太阳以东,太阳落下后不久出现在西方地平线附近,称为昏星;有时位于太阳以西,太阳升起前不久出现在东方地平线附近,称为晨星。地内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距角有两次达到极大值,即东大距和西大距,这时是观测地内行星的较好机会。地内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可以出现两次合:一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为下合;另一次它同地球分在太阳两侧,称为上合(图2)

地外行星和地内行星不同,它们离太阳比地球远,在一个会合周期内距角可以从0°变化到360°,可以出现一次冲、一次上合和两次方照。行星在太阳以西时称为西方照,在太阳以东时称为东方照。地外行星冲时,离地球最近。在行星轨道近日点附近出现的冲称为大冲,大冲是观测外行星,特别是观测火星的较好机会。

参考书目

戴文赛主编:《天文学教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1961。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天体的视运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810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