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enjing
[外文]:neurotransmitter
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叫做神经递质,或简称递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陆续在神经系统中发现了大量神经活性物质。有人提出把神经系统中借助化学物质为中介物的细胞间(包括神经细胞与靶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主要根据该物质从被释放出来到达受体所经的路径,分为3种情况:
(1)突触传递,由传出信息的神经无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扩散通过仅宽约20~50纳米的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的叫突触传递。作为信使的化学物质称递质。这种方式的传递的选择性专一、速度快和作用强。
(2)突触调制,由传出信息的神经元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扩散到周围的靶细胞,再作用到有关的受体上,以改变该受体对递质的敏感性的方式把信息传给靶细胞。这种方式叫做突触调制,作为信使的物质称调质。调质本身不引起神经元的兴奋,而只是增强或减弱递质的作用。由于调质的移动距离较大,所以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速度较慢,效果和选择性也比前者差。
(3)神经激素控制,由传出信息的神经元所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进入附近的血管中,通过血液运输被送到同一器官或其他靶器官,再从血管扩散出来到达靶细胞,与其受体相结合,诱发生物效应,从而把信息传到靶细胞,这种方式叫神经激素控制。作为信使的化学物质叫神经激素,而兼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神经元叫做神经内分泌神经元(见神经内分泌)。
递质的鉴定一般认为鉴定递质的标准主要有下述几点:
(1)在突触前细胞中证明该物质以及合成该物质的酶系统的存在。
(2)证明突触前细胞兴奋时从突触前膜释放该物质。
(3)将该物质加在突触后膜时,引起的反应应和 突触前细胞时在突触后膜所记录的一致。
(4)找到灭去该物质活性的机制。事实上,用实验方法验证所有这些条件并非易事,因而关于某一神经活性物质是否即递质的观点,在生理学家中是有分歧的。到目前为止已被公认的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和谷氨酸等。此外,尚有一些尚未完全肯定的候补递质、如P物质、天冬氨酸、牛磺酸和内啡肽等。当然,某一递质还可能扩散到周围的其他靶细胞,对它种受体的活动起调制作用,即某一递质可能同时又是调质。一个神经元只释放一种递质,至于该递质在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究竟引起突触后细胞的兴奋,还是抑制,则取决于受体的性质。这一规律曾被称为戴尔氏定律。但又有人陆续发现了两种神经活性物质在一个神经元 存的现象,甚至一种递质与另一种活性物质共存于一个神经元内。至于两种已被肯定的递质在一个神经元内的共存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回答。
几种重要递质和调质(1)乙酰胆碱,最早被鉴定的递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某些低等动物如软体、环节和扁形动物等的运动肌接头等,都是以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脊椎动物副交感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但有的是兴奋性的(如在消化道),有的是抑制性的(如在心肌)。有些乙酰胆碱受体是以烟碱为激动剂(如在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有些则是以毒蕈为激动剂(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数乙酰胆碱受体)。前者被称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后者被称为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我国生理学家张锡钧和J.H.加德姆(1932)所开发的以蛙腹直肌标本定量测定乙酰胆碱的方法,对乙酰胆碱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应用价值。
(2)儿茶酚胺,一类带有氨基酸侧链的邻苯二酚化合物,其中被鉴定为递质的化合物有去甲肾上腺素(NAd)、肾上腺素(Ad)和多巴胺(DA)。这几种递质有共同的合成途径。神经元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L-多巴,然后再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依次转化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交感神经节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接头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蓝斑核是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密集的地方,含肾上腺素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延髓的被盖,而黑质是多巴胺神经元密集所在。
(3)5-羟色胺(5-HT),5-羟色胺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桥的中缝核群中,一般是抑制性的,但也有兴奋性的例子。我国一些学者的工作表明,在 镇痛中5-羟色胺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都是含有单胺基团的递质,所以它又被统称为单胺类递质。
(4)氨基酸递质,被确定为递质的有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作为候补递质的尚有牛磺酸、丝氨酸和哺氨酸等。谷氨酸是甲壳类神经肌肉接头的递质。另一方面谷氨酸对多种中枢神经元有兴奋作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兴奋性递质,也有人认为它缺乏递质所应有的专一性。γ-氨基丁酸首先是在螯虾螯肢开肌与抑制性神经纤维所形成的接头处发现的递质。后来证明γ-氨基丁酸也是中枢的抑制递质。以甘氨酸为递质的突触主要分布在脊髓中,也是抑制性递质。
(5)多肽类神经活性物质,近年来发现多种分子较小的肽具有神经活性,神经元中含有一些小肽,虽然还不能肯定它们是递质。如在消化道中存在的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被证明也含于中枢神经元中。于是这类首先在消化道中发现、后来又被证明分布于不同神经元中的肽类物质被称为肠脑肽,含有它们的神经元相应地被称为胰岛素神经元、胰高血糖素神经元和胆囊收缩素神经元等。某些小肽当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时也被释放出来,提示它们有可能是递质或调质。最早发现的神经活性肽是P物质(SP),是由1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P物质存在于多种神经元中,尤以脊髓初级感觉神经元含量较多,因而被认为可能是这种神经元的递质。内啡肽是一类能和 受体做特异性结合的肽,已发现10余种,其中重要的有甲-脑啡肽、亮-脑啡肽和β-内啡肽等。前两者都是5肽,后者是31肽(见胃肠激素)。
参考书目
E.R.Kandle,J.H.Schwartz,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Edward Arnold Ltd.,New York,1981。
参考文章
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因与哪些神经递质有关?儿科
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与多动症的发病关系如何?儿科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弘方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神经递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弘方;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