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沃尔夫-基希纳反应

[拼音]:Wo’erfu-jixina fanying

[外文]:Wolff-Kishner reaction

醛或酮的羰基通过形成 或缩氨脲后在碱性条件下高温分解为亚甲基的反应。1911年俄国H.M.基希纳(又译基日涅尔)发现 和氢氧化钾在铂催化下共热,可得相应的烃。1912年德国J.L.沃尔夫发现 或缩氨脲在乙醇中与钠在封管中加热至180℃,可得相应的烃。上述二法产率低,许多化学家提出了改进方法,其中以我国化学家黄鸣龙于1946年提出的方法有效。该法是把醛或酮、85%水合肼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在常压下,在二甘醇(或三甘醇)中加热回流便成 ,拆除回流装置,蒸去水分和过量水合肼,温度上升至约200℃时继续回流数小时,可使转化完全,一般产率很高。例如4-(对苯氧苯基)-4-丁酮酸和一些类似物的还原,产率都在90%以上:

这个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称为黄鸣龙改良法或沃尔夫-基希纳-黄鸣龙还原法。

本反应的机理是 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双键移位,二亚胺分解为稳定性很高的氮气和负碳离子,后者从溶剂夺取质子而形成产物烃:

1962年D.J.克拉姆发现 在二甲亚砜中与叔丁醇钾作用,在室温便分解为烃,使本反应应用范围更为扩大。近年来我国使用相转移催化剂探讨本反应,也取得良好结果。

本法适于还原分子量较大(如甾族化合物)的和对酸敏感(如含吡喃或呋喃环)的羰基化合物。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经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沃尔夫-基希纳反应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经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7901.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