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莱布尼茨,G.W.

[拼音]:Laibunici

[外文]: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 (1646~1716)

德国近代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唯理论者,杰出的数学家,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生平

1646年7月出生于莱比锡,其父为莱比锡大学道德哲学教授。幼年依靠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大量图书自学。15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开始接触到F.培根、T.康帕内拉 (1568~1639)、J.开普勒、G.伽利略和R.笛卡尔等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在莱比锡大学接受了经院哲学的训练。1663年曾到耶拿大学学习数学和逻辑学等。他在莱比锡大学的毕业论文题为《论个体性原则》,是维护经院哲学中唯名论观点的。20岁写出了法学博士论文,莱比锡大学因他太年轻而拒绝授予学位,但在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道夫大学接受了他的论文,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并愿聘他任教。他离开莱比锡,但没有接受阿尔特道夫大学的聘请,却通过一个炼金术团体认识了博因堡男爵。经他推荐,莱布尼茨在选帝侯梅因茨大主教属下担任了外交官职务。1672年被派往巴黎,留居了4年,接触到哲学和科学界的许多重要人物,对他哲学思想的发展和科学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巴黎,他与原来已通过信的著名冉森派神学家和哲学家A.阿尔诺(1612~1694)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又结识了荷兰的大科学家C.惠更斯(1626~1695)和笛卡尔派的著名哲学家N.de 伯朗士等人。他于1673年初曾到伦敦作短期访问,在此结识了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奥尔登堡以及著名科学家R.波义耳等。他把自己所设计制造的一台比巴斯加尔计算机性能更好的计算机献给了皇家学会,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巴黎他曾在惠更斯的帮助下致力于高等数学的研究,终于在留居巴黎末期即1676年完成了微积分的发明。

1676年他接受了汉诺威的不仑瑞克公爵的任命,担任公爵府参议职务,后来还兼任图书馆长。他在自巴黎去汉诺威就任途中,特地绕道荷兰会见了B.斯宾诺莎,还阅读了斯宾诺莎当时未发表的《伦理学》的部分手稿。此后40年间,莱布尼茨定居汉诺威,曾多次去欧洲各地旅行。他除了自己从事哲学和各门科学的研究之外,还特别热心于推动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屡次劝说一些君主建立科学院。在他的推动下,普鲁士国王于1700年在柏林建立起科学院,莱布尼茨被举为第一任院长。他也曾劝说俄国的沙皇彼得大帝在圣彼得堡建立科学院,但这计划当时未实现。1712~1714年间他访问维也纳,也曾想促使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维也纳建立科学院。1716年11月14日,他在汉诺威逝世。

著述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在他定居汉诺威的头几年逐渐成熟定型,自成体系,但从未以一部大著来系统、完整地阐述。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原则,最早在《形而上学论》及1686~1690年间和阿尔诺的通信中作了表述。他生前公开发表的唯一长篇著作《神正论》(1710),是一部通俗作品,目的在反驳当时法国的怀疑论哲学家P.贝勒,宣扬信仰与理性的和谐一致,讨论恶的起源等等。他的另一部较大作品是在认识论上与J.洛克进行论战的《人类理智新论》,是死后发表的。除了若干篇发表在报刊上的论文或未发表的短篇论文手稿外,他的哲学观点都在与人的大量通信中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论述。由于莱布尼茨的博学,这些通信所涉内容极广泛。在他逝世前不久的 1714年, 莱布尼茨曾应人请求先后写过两篇提纲式概述自己哲学主要观点的文章,这就是《自然与神恩的原则》与《单子论》,两篇内容基本一致,后者较完备。莱布尼茨大量未发表的作品和通信的手稿都存放在汉诺威图书馆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柏林的科学院决定分7组出版《莱布尼茨著作与书信全集》,计划出40卷。但迄20世纪70年代只出了前6组的17卷,其中哲学著作和书信共 4卷。莱布尼茨哲学著作已译成中文的有《单子论》(1975)、《人类理智新论》(1982)、《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1983)等。

哲学思想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通常称为“单子论”。它是在扬弃和反对机械唯物主义观点的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少年时代曾受过经院哲学所宣扬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熏陶,不久由于阅读了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作品又一度接受了原子与虚空的观点,但他经过一番考虑,发现原子论观点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种物质的原子既具有广延,就总是可以无穷分割而不能是不可分的之后单元;这种被虚空隔离开的原子无法构成连续的整体,与宇宙的连续性原则相违背;仅以广延为本质属性的物质原子也无法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质的多样性。为克服这些矛盾,他主张构成万物之后单元的实体不应具有广延或量的规定性,而应具有各自不同的质,并应具有“力”作为推动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则。这样的实体是与灵魂类似的某种东西。他起初称之为“实体的形式”或“实体的原子”等等,之后称之为“单子”。他认为:单子因无广延,真正不可分,也没有“部分”,是真正“单纯”的实体。单子既无部分,就不能由各部分的组合或分离而自然地产生或消灭,其生、灭只能出于上帝奇迹式的“创造”和“毁灭”;单子既无部分,因而无物能进出其内部,故每一单子都“没有可供事物出入的窗子”,是各自彻底孤立的。单子既与灵魂相类似,因而也具有“知觉”与“ ”;每一单子凭其知觉“反映”全宇宙,如同镜子映照事物一样,在此意义下,每一单子就是反映万物的一个不同“观点”。同一宇宙,由于所处“观点”不同,就反映出不同的面貌,形成每一单子独特的质。世上没有两个单子在质上完全相同,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事物。单子由于知觉的清楚程度不同而有高低等级之分,由构成无机物的、具有模糊的“微知觉”的单子,到动物的具有感觉的“灵魂”,再到具有清楚的自我意识或理性的“心灵”,以至比人的心灵更高的“天使”之类,之后达到全知、全能、全善,创造了其他一切单子的较高的单子,即上帝。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有无数中介的单子,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系列,其间并无间隙或“飞跃”。他明确肯定“自然从来不飞跃”。单子与单子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单子所构成的事物却又是彼此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莱布尼茨认为这是由于上帝在创造每一单子时就已预先确定其本性,使它在以后的全部发展过程中自然地与其他单子的发展过程相一致,这就是所谓“前定和谐”。从这个观点出发,莱布尼茨又认为,世界是上帝所创造的一切可能世界中较好的世界,这就是他的所谓“乐观主义”。

在认识论上,莱布尼茨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主张有潜在的“天赋观念”,肯定根据“矛盾律”或“同一律”所得到的“推理的真理”才是必然真理,而根据“充足理由律”所得的“事实的真理”则是偶然的。他的哲学中具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和合理成分,如肯定万物的自己运动和普遍联系等,特别是他在数学和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逻辑思想

莱布尼茨是数理逻辑的创始人。他明确提出了数理逻辑的指导思想:

(1)希望建立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这种语言的符号应该是表意的而不是拼音的,每一符号表达一个概念,如同数学的符号一样;

(2)一个完善的符号语言同时应该是一个“思维的演算”。他认为,演算就是用符号作运算,在数量方面,在思维方面都起作用。他设想,根据这种演算,推理可用计算来解决,遇到争论,双方只要把笔拿在手里说,“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吧”,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莱布尼茨提出的这两点重要思想正是现代数理逻辑的特征。他在数理逻辑领域的其他主要贡献是:

(1)成功地将命题形式表达为符号公式。

(2)构成了一种关于两个概念相结合的演算。他用嘰表示两个概念的结合,提出和证明了一些重要命题。例如,说明逻辑的嘰与算术加法不同的公理A嘰A=A;说明包含和真包含相区别的两个定理:A包含A;如果A包含于B并且B包含于A,则A=B。

(3)提出了等词的定义,即一物能为另一物所替代而保持原来命题的真实性,那么它们就是同一的。这个原理叫做不可分辨的东西的同一原理。

(4)第一次确定了三值逻辑的表,其中用0表示不可能,用1/2表示偶然,用1表示必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景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莱布尼茨,G.W.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景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777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