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嗜血杆菌属


[拼音]:shixueganjun shu

[外文]:Haemophilus

分类地位未定的 1属。因在生长过程中需含有生长因子X(氯化高铁血红素 haemin)和(或)V(辅酶I)的血液琼脂而得名。本属细菌为无运动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需氧或兼性厌氧。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38~42%。仅寄生于人或动物的粘膜上,对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等较敏感。主要嗜血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见表。

流感嗜血杆菌

又称发否氏杆菌。1892年,德国(其出生地现属波兰)细菌学家 R.F.J.法福首先从流感患者鼻咽部分出,当时认为是流感的病原菌。直到1933年分离出流感病毒,才纠正这一认识。本菌细小球杆形,大小为(0.2~0.3)×(0.5~2.0)微米。在恢复期病灶或长期人工传代培养中,呈球杆状、长杆状、少数为丝状。粘液型菌株有荚膜,毒力较强。适温37°C。菌落一般为光滑型。若与金黄颜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孵育,则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这叫做“卫星现象”。原因是金黄颜色葡萄球菌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本菌有3种抗原:

(1)型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分a~f6个型,其中b型毒力强,f型次之;

(2)型特异性菌体抗原。分数型;

(3)种特异性菌体抗原。对人类主要引起继发性化脓性感染,可导致婴幼儿原发性化脓性脑膜炎。

杜克雷氏嗜血杆菌

因意大利皮肤病学家A.杜克雷(1890)发现而得名。是人类溃疡性性病──软性下疳的病原菌,因而又名软性下疳杆菌。 菌体大小为0.5×(1.5~2.0)微米。有成双或短链排列趋势。可呈两极浓染。无芽胞和鞭毛。

埃及嗜血杆菌

1883年,德国细菌学家R.科赫在埃及从结膜炎患者中观察到,1887年,美国眼科医师J.威克斯在纽约分离出此菌,因此又称科-威氏杆菌。无荚膜,有时呈两极浓染,不形成吲哚,抗原与流感嗜血杆菌有部分相同。引起人类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膜炎,动物的实验性感染未成功。

猪嗜血杆菌

又称猪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猪的格拉瑟氏病病变,表现为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膜炎和关节炎。猪流感是由本菌与猪流感病毒的协同作用引起的。

猪胸膜肺炎嗜血杆菌

又称副溶血性嗜血杆菌,它不需病毒协同作用就可引起胸膜肺炎。

副猪嗜血杆菌

引起猪的致死性败血症。

羔羊嗜血杆菌

在成年绵羊引起支气管肺炎,在羔羊引起败血病,在牛引起胸膜炎和流产。

鸡嗜血杆菌

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病和鼻炎。

马生殖器嗜血杆菌

引起马传染性 炎(CEM)。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嗜血杆菌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7686.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