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王安石 (1021~1086)

[拼音]:Wang Anshi

我国北宋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曾两次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列宁称他为“我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继承了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形神观,认为“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王临川集·礼乐论》),即心理现象是基于物质的形体而产生的。他指出“性”是七情“未发于外而存于心”,“情”则是七情“发于外而见于行”,“人生而有之,接于物而后动焉。”(《性情》)他主张性无善恶论,并对“孟、荀、扬、韩四子”的人性论提出了批评(《原性》),基本论点如表。

在认识过程方面,王安石认为事物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可视而知,可听而思,自然之义也。”(《进字说表》)而认识过程包括视、听和思。在论述“五事”时说:“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五事以思为主……思者,事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洪范传》)可见,他已认识到视听是思的基础,而思是认识过程的较高阶段。他指出人的聪明才智,一是“受之天”、“得乎天”。“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老子注》)。一是“受之人”、“得乎人”。提出上智下愚“非生而不可移”(《性说》)。前者指先天的禀赋,后者指后天的教育,并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如在《伤仲永》中指出,方仲永虽然得天独厚,是因为受于人者太薄,结果只能遭到“泯然众人”的命运。

他的著作有:《王临川集》、《周官新义》和《老子注》。其中《礼乐论》、《原性》、《性情》、《性说》、《洪范传》、《伤仲永》等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开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王安石 (1021~1086)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开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7418.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