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inghengjue
[外文]:sense of equilibrium
动物觉察身体的位置和动作的一种复合感觉。由平衡器官的终末感受器所传递,通过反射活动以调节和维持身体平衡。
保持身体平衡是一切动物所具备的重要功能之一。为了克服重力的吸引作用,保持身体的姿势和准确而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在各种动物体内都产生了相应的平衡器官来调节和维持平衡。
人类已具备发育完善的平衡器官,这些感觉器官通过姿势反射和运动反射来调节姿势和维持身体平衡。这种调节随时都在极其自然地进行着,并不为人们所察觉。
人体内平衡器官主要有前庭系统、视器和躯体本体感觉。不论在静止或运动时,均从这三个器官不断发出井然有序的信息传到中枢,三者在脑干密切相连,通过反射运动共同调节身体与空间定向的关系。
前庭系统对维持身体平衡最为重要,分为周围前庭系和中枢前庭系。
(1)周围前庭系。指内耳的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经。内耳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分耳蜗、前庭、半规管三部分,骨迷路内的膜迷路分蜗管、椭圆囊、球囊和三个膜性半规管,骨迷路与膜路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内有听觉感受器和平衡觉感受器。三个半规管各称为外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和后垂直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头直立时外半规管与水平面成30°角。每个半规管均有一端膨大称为壶腹,壶腹内有壶腹嵴,嵴的毛细胞为前庭感受器。球囊与椭圆囊内有球囊斑及椭圆囊斑,囊斑的毛细胞亦为前庭感受器。每一个毛细胞的顶端都有两种纤毛,一种称为静纤毛,有50~110条,另一种称为动纤毛,仅有一条,动纤毛较粗大,位于毛细胞顶端的一侧,与毛细胞的极化有密切关系。前庭神经的周围突连接毛细胞,中枢突连接脑干内的前庭核。
(2)中枢前庭系。指位于脑干内的前庭核、传入和传出前庭核的纤维、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前庭和大脑皮质中枢。前庭核分上、内、外和降核4组,传入、传出纤维包括前庭核到脊髓前角细胞的纤维,经内侧纵束到眼肌运动核的纤维,即到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外展神经核的纤维,到脑干网状结构的和到小脑的纤维等。
当人们在空间作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受到角加速度 ,引起内淋巴流动,导致壶腹嵴顶偏斜,其结果毛细胞的纤毛向一侧偏斜,当动毛偏向前庭或向相反方面偏斜时,从左右前庭神经传入的信息量不等,在生理活动范围内的 ,通过前庭眼反射和前庭脊髓反射引起眼球运动及躯干和肢体运动以调节和维持身体平衡。
球囊斑和椭圆囊斑的毛细胞纤毛上方被覆一层由碳酸钙颗粒构成的耳石,形成耳石膜,在受到直线加速度、重力等 时引起耳石膜移位, 毛细胞,也起到调节和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视器外界景物投射到眼底视网膜后,由视网膜传入的视觉冲动经视神经和外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另一方面从眼球运动中枢发出的冲动下行经脑干到达眼肌运动神经核,引起眼球运动。
躯体本体感觉本体感受器存在于肌肉、肌腱、关节等处,感受振动、运动、定向等感觉,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传入脊髓后索,通过内侧丘系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中枢,然后通过运动系统使肌肉保持一定张力并调节身体平衡,运动系统包括司随意运动的锥体系统和司不随意运动的锥体外系统,锥体外系统对维持身体平衡更为重要,是在不知不觉中不断进行着的反射活动。
前庭系统、视器、躯体本体感觉在脑干网状结构密切相连,共同作用。传入的信息要由脑干和小脑加以适当调整,然后给予全身骨骼肌以一定张力,维持身体静的平衡;在受到角加速度 或直线加速度 时,能反射性引起身体运动,此时不产生位置或运动感觉就能达到合乎要求的反射效果,保持很好的运动或姿势,维持动的平衡。
当人体受到超出生理活动范围的过程 时,通过上述感觉器官引起过强反应,则表现为平衡障碍。临床常用旋转试验检查前庭功能,例如让被检者坐在旋转椅上,头前倾30°使外半规管处于水平位,闭眼作旋转运动,当达到一定角速度后突然停止。这种过强 能引出眼球震颤、眩晕、身体偏斜、恶心、呕吐等一系列反应。这是因为旋转停止后,虽然骨性半规管已停止不动,但内淋巴因惯性作用继续流动所致。以顺时针等速旋转后突然停止为例,内淋巴因惯性作用继续作顺时针流动,导致左侧外半规管内淋巴向壶腹方向流动,壶腹嵴顶偏向前庭一侧,其结果主要 左侧外半规管的壶腹嵴,毛细胞兴奋后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到前庭核,再通过内侧纵束到眼球运动神经核,使同侧内直肌和对侧外直肌兴奋,眼球向右侧代偿性偏斜(眼震慢相),中枢能很快地把偏斜的眼球调回到中线来(眼震快相),其后来自内耳前庭的冲动又使眼球偏向右侧,于是 始,构成眼球一慢一快的往返运动,称为眼球震颤。通常以快相作为眼震的方向,所以左侧外半规管受到 后,产生快相向左的眼震,这时被检者常有外界物体在转动的错觉,即眩晕感。冲动经前庭核传至骨髓前角细胞,引起肢体或躯干偏斜。冲动经前庭核传至脑干的植物神经中枢,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上根据不同反应来判断其半规管的机能状况。
前庭器官患病,如感染、出血、血栓、变性、中毒、肿瘤、外伤等病理性 ,也能引起平衡障碍和眩晕。
视器和躯体本体感觉的某些疾病有时也能引起平衡障碍或眩晕,但比较少见,且较轻微。
随着运载工具(飞机、火箭、飞船等)的发展,出现人体的超重或失重状态。人在地面时受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作用,超重为1G(重力加速度),当运载工具的上升加速度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相等时,作用于人体的重力就增加1倍,成为2G。若作用于人体的方向相反的加速度相等时,G值为零,即为失重状态,超重或失重对平衡器官和全身均产生影响。
飞船绕地球轨道运行或飞机作抛物线飞行时,都能先后造成超重或接近失重状态,静息电位的放电活动,先增加后减少。超重主要影响耳石器,对半规管影响不大,在加速度 下,囊斑传入信息加强,引起植物神经反应,诱发宇航病。在接近失重或失重条件下,耳石器失去惯常的重力 ,传入的信息减少;对身体倾斜的感知比地面差,可发生定向错觉,例如感觉身体倒置。另外,由于耳石器解除了对半规管的正常抑制作用,半规管的兴奋性和反应性增强,而失重条件下的头部运动及角加速度运动仍然 半规管,引起前庭系统失去稳定性,发生宇航病。
总之,宇宙航行出现的超重或失重状态,使人体的平衡器官发生感觉紊乱。人们从日常生活得到的来自平衡器官的感觉信息模式储存于中枢神经系内,当处于宇宙航行新的运动环境时,这时的感觉信息模式与已储存于中枢神经系内者相异,导致宇航员发生错觉和宇航病。可以认为宇航病是前庭系适应新环境过程中产生的“宇宙不适应综合征”,经过训练后,可以逐渐得到适应。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乐生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平衡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乐生;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