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uocan
[外文]:Antheraea pernyi
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柞蚕属。古称野蚕或槲蚕。一种吐丝昆虫,因喜食柞叶得名。茧可缫丝,主要用于织造柞蚕绸。我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汉代已知采集柞蚕茧制作絮绵,晋代已缫制柞蚕茧丝织绸。人工放养技术自明代中叶以后渐趋完善,至清代而从原产地山东传入河南、辽宁、陕西、贵州、四川、安徽等地,并先后有《养山蚕成法》、《樗茧谱》、《野蚕录》等柞蚕专著问世。现在我国的柞蚕生产分布于10多个省区,主要产区为辽宁、河南、山东等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年产茧量占世界柞蚕年产茧量的90%以上。
生活史与习性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仅幼虫期取食,以蛹越冬(图1)。
(1)卵。色灰白,因外被胶状物质而呈褐色。扁椭圆形,长2.2~3.2毫米,宽1.8~2.6毫米,钝端有受精孔。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面一度出现凹陷,称卵涡;胚胎发育至气管完成期,卵面再度鼓起,并发出轻微响声,称卵鸣。一头雌蛾产卵约200~400粒,每克重约100~120粒。
(2)幼虫。卵产下后,约经10日左右孵化成幼虫。孵化多发生在黎明。在21~27℃的适温下,幼虫期约为45~55日,经4眠5个龄期。遇生态条件恶劣,如天气干旱,叶质硬化等情况时,会出现少数5眠6龄蚕。蚁蚕体呈黑色,头部红褐色;蜕皮后始现品种的固有色,有青黄蚕、白蚕和杏黄蚕等类型(见彩图)。头部有触角、吐丝孔、单眼、口器等器官。胸部3个胸节,各有胸足1对。腹部由10个环节组成,着生4对腹足和1对尾足。第1胸节两侧和1~8腹节两侧各着生气门1对。各环节上有毛瘤,刚毛挺直(图1)。初孵化的蚁蚕喜食卵壳,各龄眠终蜕皮后的幼虫喜食蜕皮并直接吸饮天然雨露。1~3龄小蚕喜食嫩柞叶,适应相对湿度为80~90%的湿润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0%时生长发育显著缓慢。4~5龄大蚕喜食适熟柞叶,可适应略干燥的环境条件,但相对湿度低于50%时会出现半蜕皮蚕或眠中死蚕。蚁蚕有强烈的趋光性和群集性;大蚕则喜背光。5龄蚕体长8~9厘米,宽1.5~1.8厘米,重12~20克。老熟后选择适当位置,用腹足倒抓柞枝,排出消化管内容物,吐丝缀合柞叶成筒状,结成茧柄固定于柞枝,然后吐丝结茧。吐丝中后期再度排出消化管内容物浸润蚕茧,使茧层由松软变为坚固而有弹性。茧呈椭圆形,褐色,近茧柄一端留有茧层较疏松的茧孔。
(3)蛹。蚕体在茧内蜕皮化蛹。蛹呈纺锤形,初为淡黄颜色,3~5日后转棕褐色,长3~4厘米,宽 1.8~2.2厘米,由头、胸、腹 3部分组成。
(4)成虫(蛾)。蛹经感温后于茧内羽化成蛾,吐出碱性溶液软化茧孔处茧层的丝胶,然后从茧孔钻出。蛾体长3~5厘米,雌蛾稍大,翅展14~16厘米,灰褐或橙黄颜色,全身被鳞毛。前后翅各有膜质眼状斑纹1对,斑纹四周绕有黑、红、蓝、白等色条(图2)。通常雌雄比为4:6,羽化时雄蛾先出,夜间繁殖。
柞蚕在自然条件下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化性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改变。我国柞蚕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化性分界带,从山东省泰安地区经河南省林县至甘肃省平凉地区一线以北,为二化性地区;从山东省费县经河南省嵩县至甘肃省天水地区一线以南,为一化性地区;两线的中间地带则一化性或二化性均相对稳定。
放养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常在人工管护下放到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放养时间和方式因地区而异。一化性蚕区一年放养春蚕1次,一般在4月上旬进行,约55~60天营茧结束。二化性蚕区一年放养春蚕和秋蚕各1次,春茧一般5月初放养,6月下旬采茧;秋蚕多在8月初放养,10月初采茧。近年在部分无霜期短的二化性蚕区,常用低温抑制种茧发育,使二化性柞蚕年仅放养1次,称“二化一放”,时间控制在7~9月,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并防止柞树树势衰退。在一化性蚕区,也有采用人工长光照(17小时)照射春蚕(蛹),使蛹解除滞育,一年放养2次,称“一化二放”。
放养的技术环节包括:
(1)孵卵。时间与柞叶萌发生长情况相适应,一般春蚕在放养前15日左右,秋蚕在放养前8~11日进行。孵卵温度,春蚕(包括一化性品种)适温为20~22℃;秋蚕适温为22~26℃。相对湿度,春蚕为70~75%;秋蚕为75~90%。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药液进行卵面消毒。孵卵后期卵鸣结束第4天,蚁蚕即破壳而出。
(2)放养。常用柞蚕幼虫不喜摄食而喜群集的植物叶引集蚁蚕,然后均匀撒放在有新梢嫩叶的柞树上。也可将种卵袋或剪成条状的种卵纸分散挂在柞树新梢基部,使蚁蚕孵化后自行爬上嫩叶摄食。1~2龄幼虫也可将鲜嫩柞枝采回用土坑加温,或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室内饲养。室内饲养面积小,管理方便,又可避免虫、鸟、兽、风、雨、干旱、低温等的侵害。
(3)匀蚕。即通过剪枝将分布过密的蚕调整到邻近无蚕或少蚕的柞树上,以利摄食和栖息。一般从 2龄开始进行。
(4)移蚕。为使叶质、叶量适合不同龄期柞蚕生长发育的需要并维护柞树生长繁茂,到适当时期将蚕全部移至另一蚕场。一般春蚕多移,秋蚕少移;种蚕多移,生产丝茧的蚕少移。在眠中、眠起、烈日、雨大、露重和风大时不宜移蚕。
(5)结茧。 5龄末期当出现少量熟蚕时,即可将蚕全部移至专门的茧场,任其自行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
(6)采茧。一般在蛹体壁硬化时进行,早采易伤蛹体,晚采有损丝质。采后即将柞叶剥去。雨天、露重和高温时不采茧。
采种我国柞蚕种繁育程序采用母种、原种和普通种三级制。母种由省级蚕种场繁育,原种由市或县级蚕种场繁育,普通种则由繁种村、户繁育。种茧通常在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光线的保种室内平摊或串挂保存。秋期用自然温度,冬期适温为2~-2℃。越冬后蛹解除滞育,保持2~5℃至暖茧。“二化一放”种茧置保种库内,从冬季至翌春保持0~5℃,夏至以后库温保持6~8℃。保种适宜相对湿度为50~70%。暖茧温度:二化性春用种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至18~21℃时保持恒温;秋用种宜控制在 22~27℃之间。春蚕因雄蛾比雌蛾早出2~3日,宜将雌茧提前2~3日暖茧,或将雄茧作降温处理,可使出蛾期相近,提高繁殖率。雄蛾善飞,应及时捉蛾,雌雄分放,晾干体表水分,展翅后放置一处任其自行繁殖。雄蛾数量一般应比雌蛾多10~15%。繁殖适温春期为18~22℃,秋期用自然温度。已配对的蛾经半小时后提放另一处,16小时后拆对,并剪除雌蛾翅3/4,逐一置于产卵袋内或产卵纸上产卵。选蛾宜严,晾蛾时选雄蛾,拆对时选雌蛾。春期产卵2日后,将卵移入2~8℃的保卵室内保护。
病虫害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或称柞蚕脓病(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柞蚕微粒子病(病原为柞蚕微孢子虫)、空胴病(病原为柞蚕链球菌)、柞蚕寄蝇病或称蝇蛆病(病原为柞蚕饰腹寄蝇)和线虫病(病原为线虫,我国分布较广的是两索线虫)等(见彩图)。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主要虫害有黑广肩步或称琵琶斯(图3)和螽斯等,主要靠施用化学药剂或毒饵等灭杀。
参考文章
鸡冠山镇大力发展柞蚕生产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同甫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柞蚕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同甫;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