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檀香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白檀香、黄檀香(《图经本草》)、真檀、浴香(《纲目》)。
基源:为檀香科檀香属植物檀香的心材。
原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又名檀香树(广东)。
历史:魏晋《别录》始载檀香之名。《纲目》载:“檀香出广东、云南、以及邻邦古城、真腊、爪哇、渤泥、暹逻、三佛齐、 等国。今岭南诸地亦皆有之。树叶皆似荔枝、皮青色而光泽。”据考即为本种。
形态:常绿小乔木,高6~9m。具寄生根。树皮褐色,分枝多,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呈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cm,宽2~2.5cm,先端急尖,叶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cm。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与花被管等长;花多数,初为淡黄颜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蜜腺4枚,在被管中部;雄蕊4,与雌蕊等长,花药纵裂,花丝线形,花柱柱头3裂。核果球形,成熟时黑色,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4卷.59页.图版14∶1~5)
生境与分布:主产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有种植。
生药栽培:檀香是半寄生植物,宜温暖湿润、向阳的环境,不耐寒,稍耐旱,忌积水。需在排水好、肥沃疏松的壤土及石砾较多的土壤栽培。用种子繁殖,于9~11月采摘饱满、紫红色果实,剥除果皮,洗净种子,阴干后用种子量的4~5倍湿砂,进行层积贮藏。次年5~7月时播种育苗。播种前用亚硫酸浸种10分钟,洗净后再用清水浸种24小时,然后播种。出苗后,长有两对真叶时移苗,将小苗栽于种有长春花、紫珠、茉莉等寄主植物的营养器中,每个营养器植苗1~2株。培育1年后,苗高50cm时移栽定植。按行株距各4m,深40cm开空,穴内施厩肥,与土壤拌匀后栽植。定植前,两穴之间需将南洋楹、台湾相思、儿茶等寄主植物栽好。但寄主植物宜乔木或灌木混作,植株不能高于檀香植株。定植后注意林地植被覆盖,每年松土、施肥2~3次。干旱时适当浇水。定植初期的寄主植物,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当寄主植物生长过于旺盛或遮盖檀香时,应修剪过密枝叶。为促进檀香主干挺直,注意整枝修剪。虫害有檀香木蠹蛾(钻心虫),用90% 100倍液灌注蛀孔;檀香粉蝶,用90% 800倍液喷杀;金黾子,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或用灯光诱杀。
采集:采伐木材后,锯成段,除去边材,阴干;制造檀香器具时,剥下的碎材,亦可制用。刨片,或劈碎用。
药材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我国台湾、海南、云南亦产。
鉴别
性状:商品分为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心材多呈圆柱形或稍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被锯成长短不等的段块,长50~100cm,直径10~20cm。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有时具刀削痕。两端平截而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坚实致密,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或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波纹状年轮。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刨片多弯曲,厚0.5~1mm。
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显微 粉末淡黄棕色。 ①含晶厚壁细胞呈类方形、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约至45μm,长约至72μm,壁厚,于角隅处特厚,木化,层纹陷约可见,纹孔不明显,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位于纤维旁,常数个或十数个纵向相接,形成晶纤维。 ②草酸钙方晶较多。呈多面形、扁类方形,或为鱼尾状双晶、膝状双晶,直径22~42μm。 ③韧型纤维成束,淡黄颜色。较长,直径14~20μm,壁厚约6μm,单纹孔卵圆形或短缝状,孔沟明显。 ④纤维管胞少数。大小与韧型纤维相似,切向壁有具缘纹孔,纹孔口斜裂缝状或相交成十字形。 ⑤导管为具缘纹孔导管,完整者直径约至64μm,具缘纹孔排列较疏,并列或互列,纹孔缘有时不甚显著,导管中常含有红棕色或黄棕色分泌物。 ⑥木射线径向纵断面为多见,细胞呈长方形,直径约至18μm,壁稍厚,木化,纹孔较少,有的胞腔内含棕色分泌物;切向纵断面射线宽1~3列细胞,纹孔较明显。 ⑦管状分泌细胞界限不甚明显,狭细,长短不一,直径约16μm以下,内含红棕色分泌物。 ⑧黄棕色分泌物散在,呈类圆形、类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629页.图323)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加 制备成样品液。以檀香醇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G。展开剂为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展层后,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剂显色,80~90℃烘5分钟,样品液与标准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等《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74页.图188-1)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约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α和β-檀香醇(α,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有α和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萜(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油醇(Teresantalol)、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1]、反式-α-香柠檬烯(trans-α-Berganotene),α-芳姜黄烯(α-Curcumene)、香木匪醇(Nuciferol)、没药烯醇A、B、C、D、E(Bisabolenol-A、B、C、D、E)[2]、三环准檀香酸(Tricycloekasantalic acid)、去甲基二环准檀香酸(Nortricycloekasantalic acid)和酮檀香酸(Ketosantalicacid)[3]、β-金合欢烯(β-Farnescehe)、表-β-檀香萜烯(epi-β-Santalene)等[4]。
木部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松柏醛(Coniferyl aldehyde),即阿魏醛Ferualdehyde)、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草醛(Vanillin)[1]。
树皮含乌-12-烯-3β-基-棕榈酸酯、β-谷甾醇、脂肪酸和鞣质[5]。
叶含对称高精脒(sym-Homospermidine)[6]。
另外还从檀香中分得特殊氨基酸化合物:γ-L-谷酰基-S-(丙烯-1-基)半胱氨基酸亚矾(γ-L-Glutamyl-S-(prop-1-enyl)cystein sulforide)、顺式反式-4-羟基脯氨酸(cis and trans-4-Hydroxyproline)等[1]。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6:129。[2] 药学学报 1988,23(11):868。[3] Indian J Chem Seet B 1986,25B(10):1006。[4] Phytochemistry 1975,14(5-6):1459。[5] Curr Sci 1980;49(5):198(CA 1980;92:194464x)。[6] Indian J Biochem Biophys 1991,28:504。[7] J Sci Ind Res 197433(9):461-6。
药性性味:辛,温。 ①《日华子本草》:“热。” ②《珠珍囊》:“甘、苦。” ③《汤液本草》:“气温,味辛。”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 ②《本草通玄》:“脾、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①陶弘景:“消风肿。” 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④《珍珠囊》:“引胃气上升,进食。” ⑤《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胸腹疼痛,气逆,呕吐,冠心病胸中闷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使用注意:《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丹参饮(《时方歌括》)治脘腹疼痛:丹参30g,檀香、砂仁各3g。水煎服。 ②檀香饮(《圣济总录》)治恶毒风肿:白檀香、沉香各0.3g,槟榔1枚。上3味各于砂盆中以水300ml细磨取尽,滤去渣,银石铫内煎服,候温,分作3服。 ③《本草汇言》:“治阴寒霍乱:白檀香、藿香梗、木香、肉桂各4.5g。为极细末,每用3g,炒姜15g,泡汤调下。” ④《本草汇言》:“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4.5g,茯苓、橘红各6g。俱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⑤檀香饮(浙江中医杂志1995;(5))治心律失常:生黄芪100g,檀香20g,桃仁、炙甘草、桂枝各10g,西党参30g。加减:快速型加黄连10g,茵陈20g,生龙齿(先煎)50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后下)8g;缓慢型:老人以桂枝改淡附片8g,炙甘草改为5g;每日1剂,水煎100ml,饭后温服,日服2次;重症分4次服,间隔1小时,15剂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本草汇言》:“治心腹冷痛:白檀香9g(为极细末),干姜15g。泡汤调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冠心病胸中闷痛:檀香1.5~3g。煎服。多入丸、散服用。”
医药家论述①张元素:“白檀,阳中微阴,入手太阴、足厥阴、通行阳明经。” ②李杲:“白檀调气,引芳香之物,上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辅以葛根、缩砂、益智、豆蔻,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咽嗌之间,为理气要药。” ③李时珍:“白檀辛温,气分之药也,故能理卫气而调脾肺,利胸膈。紫檀咸寒,血分之药也,故能和营气而消肿毒,治金疮。” ④刘若金:“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吐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病,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治在斯耳。第白檀功用,尽于东垣散冷气一语,如弘景消风热肿毒,亦即阳气之不能达于阴者,所郁聚为热风,是热之所化耳,无二义也,非谓其治冷又治热也。” ⑤黄宫绣:“白檀香,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
参考文章
檀香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及适应症是什么内科
李时珍认为檀香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檀香的由来生物趣闻
带“檀香”的诗句文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建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檀香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建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