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芝加哥

[拼音]:Zhijiage

[外文]:Chicago

美国第二大城市,五大湖地区较大工业中心。位于伊利诺伊州东北部,密歇根湖西南端。面积590.5平方公里,人口300.5万(1980),其中黑人约占 40%。大市区由库克等6县组成,包括周围许多卫星城镇以及印第安纳州西北滨湖地区诸城,面积12061.6平方公里,人口约710万(1980)。以芝加哥为中心的48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全国19%的人口。

城市沿滨湖平原向西、北、南展开,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3.7℃,年降水量875毫米。常年盛吹来自密歇根湖的东北风,有“风城”之称。

1804年在芝加哥河河口一带始建长久定居点。1833年在皮毛贸易站基础上建立集镇。1837年设市。19世纪中叶起,沟通五大湖地区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建成,横贯大陆的中太平洋铁路等也相继通达,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人口激增。1870年全市人口已达30多万,其中一半是欧洲各国移民。20世纪初,中西部已是美国较大的谷物和肉、乳产区,大量农牧产品通过本地转运或加工;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其他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的开发,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芝加哥迅速跃升为中西部地区较大的城市和交通、工业中心,商业和金融业也日趋繁荣。芝加哥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有着光荣历史,是国际“五一”劳动节(1886)和“三八”女人节(1909)的发源地。

工业部门构成多样齐全,重工业占优势,轻工业也很发达。全国较大的钢铁和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化学、石油化工、电机、飞机发动机、印刷等也在全国居领先地位,还有木材加工、 造纸、 电子、纺织、服装、面粉等工业部门。工业用地约占全市面积6.9%,拥有1.5万多家工厂企业,200多万工人。工业主要分布在芝加哥河南北以及运河两侧,其中近城中心的卢普工业区工厂密度很大,为重要轻工业区;市南的卡柳梅特工业区多大型企业,是以钢铁为主的重化工业区,在卫星城加里有美国较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商业、金融业繁盛。市内有巨大的谷物和牲畜市场。贸易公司有千余家,著名的西尔斯·罗伯克公司是美国较大的零售企业;批发零售额在国内名列前茅,并是世界主要的邮购中心。重要的金融机构有美国第七储备区银行和中西部证券交易所等,后者是全国第二大证券市场。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00万,还有260万前来参加会议者。

美国较大的铁路枢纽。由于密歇根湖自北向南伸延500多公里,深入到中西部农业核心地带,地当湖南端的芝加哥便成为美国中北部30多条铁路线的集结点,城市铁路线总长(1.24万多公里)和年货运量(5.12亿吨)均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公路交通发达,12条公路干线经此,也是州内公路系统的中心;以客运为主,年货运量5100万吨(1980)。五大湖地区重要湖港,船只可经伊利运河—哈得孙河或圣劳伦斯河出海,大市区诸港区年货物吞吐量合计7200万吨,其中以卡柳梅特河河口港区为主。通过水、陆交通,从北部苏必利尔高地输入木材和铁矿石等矿产品,从西部平原输入小麦和牛,从中央平原输入玉米和猪,从南部和东部输入石油和煤,同时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市内有 3个重要机场,其中城西北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是美国面积较大、客运最繁忙的机场,年旅客流量达3000~4000万人次。

城中心即卢普区位于芝加哥河河口一带,为最繁华的商业区。其面积仅占全市1%,却集中全市约1/6从业人员,每天有120万以上的人流出入。 市街呈方格网状分布,风格各异的现代化高层建筑密集。110层、高443米的西尔斯大厦,为美国较高建筑物,西尔斯·罗伯克公司所在地; 其次是80层、高346米的标准石油大厦和100层、 高343.5米的汉科克中心大厦,以及水塔广场大厦、第一国家银行大厦等。以上高层建筑集商业贸易、行政办公、文化娱乐、住宅旅馆于一体,构成城中心独特的风貌(见彩图)。

卢普区西端,芝加哥河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与密歇根湖之间的北区,环境幽美,为富裕白人阶层的高级住宅区,多文化娱乐设施;南支与密歇根湖之间的南区和南、北支流间的西区,主要为工业区,黑人聚居,多低标准的住宅。市内公园、绿地众多,占地近5000公顷,滨湖“绿带”为市 要游憩场所,城郊还有大片森林保护地。

美国主要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大市区内有95所大专院校,建于1891年的芝加哥大学享有国际声誉,该校的东方研究所和博物馆以收藏东方艺术珍品著称;还有伊利诺伊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西北大学等著名学府。其他重要文化设施有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科学和工业博物馆、谢德水族馆、阿德勒天文馆、历史协会等。耸立在城中心的古老水塔,是芝加哥城1871年大火后幸存的历史文物。

参考文章

芝加哥和“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国际劳动女人节有何联系?地理学

美国伊利诺伊州库克县芝加哥的历史沿革专项地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芝加哥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13672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